【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五):風的線條
2022-11-27

【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五):風的線條

【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五):風的線條

臺灣各地都有著不同模樣的石頭屋,石頭屋的大小、選材與座向都是各地居民與當地自然環境相處多年後所構思出來的,而居住在東北角海岸的馬崗居民在強風的侵擾下,發展出獨特的石頭屋聚落。

 

本次想透過小組主題「風的線條」來探討風是如何形塑出馬崗的石頭屋,例如從早期的白茅草屋頂到現今的鐵皮屋頂中尋找出對抗強風的方法,以及石頭屋怎麼應對劇烈的颱風。另外,在走讀的過程中欲進一步探聽過往居民面對強風時的記憶,讓走讀者們換個角度思考「人與風之間的相處模式」,藉由走讀者的記錄以及馬崗居民的在地觀點來理解這些與自然相互呼應的石頭屋,並且發掘更多馬崗獨特的文化地景。

 

馬崗居民與海風的相處方式

 

馬崗的海風非常強勁,當地居民會在門前擺放石頭來防止被強風吹開,也是防止門因爲風吹動搖晃,發出「喀~喀~」聲造成居民晚上睡不好。若馬崗房屋的屋主不在屋內,就用石頭以及木棍牢牢地將門關上,不讓它發出任何聲響。根據圖一,門的表面受到風的侵蝕,像是右半部有些污垢,而左半邊卻一點也沒有,可見風是從右方吹向左方,也象徵著風經過的痕跡。

 

房屋門下的石頭是為了減少風對門的破壞/風的線條小組 攝

 

迎風而生的小鎮

 

在馬崗這個位處臺灣東北角的小漁村中,除了充滿獨具特色的石頭屋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即是蜿蜒的巷弄。每到秋冬之際,強烈的東北季風便會伴隨雨水來到臺灣,首當其衝的便是此極東小鎮。由於缺少天然防風牆,馬崗先民們為了抵抗強風侵擾,便在蓋房時設計將房屋整體朝背風面,也同時打造出彎曲的小巷,讓風無法直抵家門。有趣的是參訪當天迎來本年度第一波冷氣團,原本在外頭刮著一陣陣大風,就在轉進隔壁巷弄時,瞬間變得寧靜許多,也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老祖先是如何想方設法與大自然共存。

 

馬崗社區的一處小巷/風的線條小組 攝

 

海獵拾荒者的庇護所

 

冬天的時候,在地居民第一個感受到的絕對是撲面而來的大風,我們也觀察到平日的街巷不如假日般湧進熙熙攘攘的人潮。於是,我們格外好奇馬崗居民平常住所,便參觀了一間蓋在港口邊的石頭屋,並藉由實際在該石頭屋中逗留的經驗,來檢視馬崗石頭屋是否真的能承受如此劇烈的季風。該石頭屋由自稱「海獵拾荒者」的藝術家所擁有。進到該石頭屋裡,我們的確感受到和屋外有著巨大的溫差,居民可透過小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天氣變化,以便迅速應對,而旁邊寬約60公分、厚實堅固的石頭屋牆面則能讓住在裡面的人免於與風有關的天然災害。由此可見,馬崗居民在石頭屋的保護下,即使是狂風驟雨來襲,也能安然度過。

 

「海獵拾荒者」藝術家的石頭屋內部空間/風的線條小組 攝

 

石牆是馬崗居民的保障

 

居民建造石牆來防止海風吹進來,人只要進入石牆就像換到另一個世界,裡頭一點風聲也聽不見了。我們可以從植物的生長看出石牆的重要性,像是在石牆外只有稀疏的雜草長在石縫、石牆與其底面的垂直角。相反地,在石牆內生長一顆攀爬在石頭上的樹木,雖然長得並不高,但對比牆外的植物,牆內的植物確實大上許多。可見在石牆的保護下,居民可以安心的生活免於受強風的侵擾。

 

馬崗社區的一處石牆/風的線條小組 攝

 

馬崗的居民找到各種與風相處的方法,運用當地材料搭建能抵抗強風的建築,以及因為風而養成的一些小習慣,看是不經意的小事,都是與自然環境相處產生的。縱觀而言,馬崗居民已將風融入生活的一部份,即從其實際生活就可觀察出馬崗獨有的人文地景。

 


 

課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與共展行動

領隊教師:黃貞燕老師

交流對象:林奎妙 / 石在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