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演講】博物館內的口述影像服務:口述影像發展協會趙又慈老師講座
2023-10-26
報導者/ 胡鈞怡 編輯者/ 黃昱儒

【課程活動/演講】博物館內的口述影像服務:口述影像發展協會趙又慈老師講座

【課程活動/演講】博物館內的口述影像服務:口述影像發展協會趙又慈老師講座

趙又慈老師分享口述影像服務的服務類型與應用/胡鈞怡 供

 

本次博物館教育規劃與管理課程主題為博物館的平權服務與文化近用,由陳佳利老師邀請現職為口述影像發展協會口述訊息設計師的趙又慈老師為同學介紹口述影像服務在國內的發展,並以近期國立史前博物館常設展更新的友善服務為例,說明此服務在博物館內的應用。

 

博物館中的口述影像服務需求

 

趙又慈老師畢業於淡江大學傳播學院,在趙雅麗教授的領導下接觸口述影像服務的專案設計。視障口述影像服務(audio description 或稱 descriptive video service)是一種透過口語或文字敘述,將視障者無法接收的影像訊息轉換成言辭符號,協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影像障礙的服務。但習慣視覺敘事的我們要如何將所見轉成語言?我們或許會想到用其他感官來補充,如趙老師展示的許多輔具,裡面有點字的博物館平面圖,或藉凹凸的觸感重現畫作筆觸的畫板)但視障者觀展時如果有口述影像服務協助他們建構完整的展品與展場樣貌,將會有更好的體驗,並避免陷入類似「瞎子摸象」,以部分取代整體的誤區。

 

趙又慈老師介紹並示範輔具使用方法/胡鈞怡 供

 

以障礙者為本位的口述影像服務

 

進行口述影像服務要注意什麼呢?趙老師表示此服務是嚴謹的訊息整理,而非創作。口述影像必須忠於影像真實,只能講看到什麼,而非不相干的訊息。並提出語言是最方便的輔具,有效的使用語言可以促使人從腦內提取印象,促進理解。如科幻小說就有用類似口述影像的技巧,啟動個人過去的經驗,讓我們於腦中看到原本不存在的世界。注意要使用視障者熟悉的生活經驗比喻未知的東西,並有明確的理解層次,先從「完形」描述開始,再帶到「部分」(如視覺焦點/視覺構成)、細節(視覺特色/有趣的地方)而視覺性描述較多的話視障者難以理解(如「色彩舒放」)此服務可以運用在電影/電視,以台詞中間加入旁白的形式出現,也可以在表演藝術現場配合演出節奏、間距,坐實境的口述。

 

實踐文化平權的不斷可能

 

趙老師提醒我們對視障者來說博物館會沒有樂趣往往是因為太多障礙,而且一些專用服務會讓他們跟親友必須分開看展。因此博物館需增加口述影像提醒與導覽,並讓全區無障礙,滿足他們的觀展與社交需求。2022年ICOM年會上提及博物館新定義包含:「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也應該從初始就將平權服務納入規劃,包含展覽,導覽與影片的近用(Accessibility)服務,使所有空間都能達到全人需求。趙老師近期參與的史前館常設展廳更新友善服務即包含:陳列考量兒童與輪椅族群的視角、對應障礙者的常設輔具遍布園區(如3D列印放大到可以摸出紋飾陶器破片的觸摸輔具、堤堡文化中心的建築模型,觀眾按照順序逐一得去摸,即可得知堤堡文化中心利用傳統元素建造新展館的用心。其友善導覽服務也利用了口述影像服務技巧,並建立了網路資源。

 

趙老師最後跟我們分享她工作多年的理念與心得,她認為任何人無法近用文化資源都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沒有準備好。所以如果相關服務有完善,即使不是先天障礙者,任何人都不用擔心未來的生活遇到障礙。而我們也應以這樣的態度完善我們未來的博物館工作。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友善導覽介面/胡鈞怡 供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博物館教育規劃與管理課程

教師:陳佳利老師

演講者:趙又慈 / 口述影像發展協會口述訊息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