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工作坊】築木構成:探索我們的紅羅罩âng-nâ-tà
2023-11-17
報導者/ 岳宸萱 編輯者/ 陳蘊如 黃昱儒

【產學合作/工作坊】築木構成:探索我們的紅羅罩âng-nâ-tà

【產學合作/工作坊】築木構成:探索我們的紅羅罩âng-nâ-tà

參與者於魚灶前大合照/吳淳畇 供

 

紅羅罩與紅羅北極殿

 

湖西鄉紅羅村古稱「紅羅罩(âng-nâ-tà)」,聚落名稱與村落位置坐落河口、淡海交界處有關,紅羅海岸多泥灘地,又有沙砱綿延,這樣的潮間帶生態便成為適合紅樹林生長的棲地。村廟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相傳建廟所在地為毛蟹穴,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上帝公生日時,海上必起大風浪。除了村名及地理位置富有特色外,全村一半以上的男性皆從事或曾從事過木工,全盛時期全澎湖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木工皆來自紅羅。

建於康熙年間的紅羅北極殿於昭和11-13年(1936-1938)間及民國62-66年(1973-1977)間曾經經歷過兩次重建,並於民國91-96年(2002-2007)間進行擴建重修,為今日所見的紅羅北極殿。前兩次的重建留下許多重要的木雕鑿花文物,這些鑿花文物多為廟宇的重要裝飾,如八仙、各類神獸,同時當時施作的師傅也將紅羅村的環境與產業特色融入木雕之中。北藝大研究團隊與紅羅社區發展協會經過討論後,選出數件作工精細且當前已遺失部分作品的八仙、四愛,和極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生物、兔座,與雕工精細的花鳥圖案,優先進行文物攝影,並重新繪製木工師傅製作鑿花時使用的線稿圖。透過線稿可更清晰地看出圖案的細部設計,未來也期望能夠利用線稿圖進行圖像再創作與不同類型的利用。

 

紅羅北極殿舊廟的門扇與重新轉繪的線稿圖,上面的毛蟹與鱟呼應了紅羅村淡海交界的生態環境/吳淳畇 供

 

探索我們的紅羅罩

 

「築木構成:探索我們的紅羅罩âng-nâ-tà」為「行動的、參與的澎湖學」系列活動,憑藉著澎湖廟宇與社區結合的深厚文史基礎,北藝大研究團隊導入博物館工作方法,諸如文物的照護、文史資料的整理轉譯。活動首先由北藝大研究團隊陳英豪計畫助理簡介紅羅村的歷史、環境以及北極殿的廟史,使參與者對紅羅村有基礎的認識,並點出北極殿保留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岳宸萱計畫助理則接續從這些文物的特色觀察連結到社區環境及紅羅村的木工產業發展。研究團隊針對紅羅村木工師傅譜系訪談紅羅社區發展協會洪振坤理事長,盤點至今木工師傅的人數已累積至131位。

 

岳宸萱計畫助理說明木工師傅譜系調查成果/吳淳畇 供

 

紅羅村的木工產業多為家族、堂兄弟之間相互學習與傳承,其原因與紅羅村的環境有著相當大的關聯,紅羅村聚落位在地勢平坦凹低處,北面臨海灣,夏季炎熱、少雨,冬季則有強烈東北季風,使得植物難以生長。土壤貧脊僅適合僅適合高粱、花生、番薯等旱作。居民會搬運硓𥑮石(珊瑚礁)或玄武岩築成高牆來抵擋強風。臨海的紅羅人也會去捕魚、曬魚、採海藻,但隨著漁船設備日益改善,小漁村捕魚逐漸失去了競爭力,以及毒漁、炸漁等濫捕,使得漁源枯竭。在農業和漁業都不順利的情況下,自日本時代以前就流傳下來的木工技術,逐漸成為村民謀生發展之道;相傳全村一半以上的男性皆從事過木工,但澎湖的木工需求有限,隨著台灣工業發展,建築與裝潢業興盛,許多男孩在國中畢業後便透過親友的介紹到台灣學習或從事建築與裝潢。而本次活動也邀請數位師傅至活動現場,與參與者介紹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以及木工施工所使用的工具。

 

洪振坤理事長(右)介紹木工工具/吳淳畇 供

 

接下來則由紅羅社區發展協會的楊馥慈總幹事帶領大家走入社區,在路線中探索社區裡剩下唯二的魚灶、販售零食雜貨甚至是蔬果、早餐的雜貨店,以及木工師傅的家與工廠,透過實地踏查來認識紅羅村的地理環境與產業特色。

 

參與者走訪社區裡木工師傅的工廠/吳淳畇 供

 

在走訪社區環境過後,參與者們回到社區活動中心,北藝大研究團隊將代表紅羅意象的四種動物繪製在木板上,參與者則利用馬賽克磚、海廢玻璃與沙砱等素材黏貼製木板上,逐步拼貼出自己的紅羅意象。而這次活動也把紅羅北極殿舊廟的門扇,放置於活動現場供參與者檢視其工藝特色,期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能讓大眾認識北極殿、鑿花文物與紅羅村。

 

參與者觀察紅羅北極殿舊廟的門扇/吳淳畇 供

 

參與者觀察紅羅北極殿舊廟的門扇/吳淳畇 供

 


 

計畫名稱:行動的、參與的澎湖學
活動名稱:我的神仙鄰居,以及文澳的山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