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歷史學專文轉載】跟著大溪人逛菜市場!從市場看地方生活的演變與社會網絡
2022-10-02
報導者/ 李寶蘭

【博物館歷史學專文轉載】跟著大溪人逛菜市場!從市場看地方生活的演變與社會網絡

【博物館歷史學專文轉載】跟著大溪人逛菜市場!從市場看地方生活的演變與社會網絡

本次課程與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合作,我們前往大溪中央路上的菜市場,跟著三位大溪人,從三條由他們生活經驗與記憶中長出的菜市場路徑認識大溪。

 

本篇課程報導導覽人,是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志工蔣秋英。她是大溪在地人,對她而言,大溪市場是為了準備煮飯每天必須要經過的地方,亦是可以逛逛、散步、找朋友聊天的生活基地之一,因此導路程裡浸透著她生活的痕跡。導路線以中正路為始,經中央路、民生路、民權路、登龍路而止。

 

菜市場人與人相處的場所

 

首先參訪的是位於市場前端的雜貨店,裡面的貨架上按照地區陳列著從不同地方批發而來的物品。該雜貨店最特別的產品為赤小豆,老闆說明這是復興鄉山頂之原住民特別的作物。因爲是相當陌生的東西,學員們關於它的栽培環境、交易網絡、烹飪方法等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老闆彷彿作為赤小豆的代言人,回答學員的問題並補充說明它和其他品種有何種差異、有何種功效等。藉由與商家進行的此種對話互動,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食材所含有的故事。

 

 

 

 

菜市場與生活、自然環境息有關之處

 

進入大溪市場,一種獨特的場景映入眼簾,不同於一般市場裡攤販座落於馬路兩旁,大溪市場的馬路中間,又形成一排攤販,攤主們坐在地板上,擺出盛裝蔬菜的小籃子,販售外觀雖不完整,但自然健康的蔬果。導的蔣老師提到大部分的大溪人家裡都有一小塊農地,喜歡自己種植蔬果,除了自家食用之餘,

 

亦會將部分蔬菜挑來此地販售。因為這樣的生活模式,市場裡面很容易看到賣菜苗的商店,大溪人常於此購買各種植物的幼苗、種子及一些肥料。

 

大溪市場內許多商店比,包含蘑菇攤、水果行、壽司攤、童裝店、綠竹筍攤、魚攤等等,正好重陽節即將到來,菜市場隨處可見賣芋頭的小攤,蔣老師在某一芋頭攤前停下來解釋重陽節正逢芋頭盛產季節,人們會將芋頭製成芋粿食用。由此可見,人們順應自然環境與時節,汲取不同的食材,進而延伸出生活的習慣與習俗。

 

 

 

 

菜市場地方演變的縮影

 

走過露天攤販,蔣老師帶著學員們來到中央市場,中央市場是設有屋頂的老建築物,依據蔣老師的說明,過去大溪最主要的商店都坐落於此。不過隨著大溪商圈成名,許多外來的攤販持續在附近的馬路上佔據攤位並形成了另外的商圈。從而,大部分的客人在外圍買一買就回家,中央市場裡面商店的生意漸漸走下坡。從前位居精華地段繁盛的中央市場,隨著攤販持續的增加,而被淹沒在市場區塊裡,使得攤販結構演變的過程,其實也是表述地方縮影的另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