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博物館歷史學專文轉載】O.B.M ✖苑裡_謝仕淵:微型展示—放大縮小說故事
-
活動時間
2020年08月23日
-
活動地點
掀海風冊店
-
關鍵字
O.B.M(One Box Museum)是甚麼?我們如何利用一個箱子訴說故事?本次課程謝仕淵老師藉由以不同的案例,說明了微型展示的社會協作可能性,以及如何蒐藏微型展示的核心要素-「物件」。
無所不在的微型展示:柑仔店攤車
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物件,其實都可能是一種微型展示,例如立體書、玩具盒等,然而我們除了購買像這樣具有完整、代表性的產品之外,或許能有自己策劃微型展示的可能性嗎?
在2020年6月「柑知台南」行動特展中,便出現了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帶領臺南在地高中生、大學生、志工與地方館舍聯手合作,以傳統「柑仔店」為主題,學生與志工以臺南的11家柑仔店串起臺南溪南溪北的日常地方特色,透過5輛特展行動攤車,呈現台灣農村社會的百貨行。在參與者的調查與策展下,利用攤車展示柑仔店的特色,而這樣的展示不但凸顯了攤車具有的行動性與可及性,更顯現出微型展示乃是人人都可做的社會協作行動。
在博物館裡做的微型展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致力於大眾歷史研究並推行社會實踐,於2016年舉辦「我的故事我的故事盒」工作坊,透過文物保護、布置,讓參與者親手將記憶以故事盒的形式恆久留存。並由「臺灣女子‧非常好」特展及該館對於臺灣常民女性的研究成果中發展出教案及教具箱,期望藉由學校教育培養學生思考歷史的能力、性別敏感度,與尊重性別多元的價值觀。
而歷史是由每個當代人的記憶與故事所組成的,藉由製作故事盒與教具箱展演,前者希望使更多人重新發掘屬於自己與時代的記憶物件、片段,透過手作故事盒,能讓擁有珍貴回憶的物件更完善地保存;後者運用故事箱來說故事,不但實際應用於學齡兒童,其行動與可及性能觸及多樣人群並推行社會實踐。
提取物件核心要素(DNA)的展示與藺草產業
故事箱擁有伸展性、行動性與互動性,縮小的物件讓人掌握原本較大尺度、身體尺度經驗無法全及的內涵,經過挑選的物件也梳理了敘事,有效地縮小全知放大細節,建立系統使人一目了然,不但組織成特定知識脈絡的敘事,也能利用箱中的物件進行主題性的比較。
除了談論藺草編的歷史,在技術與用語之間都藏有可用的素材,能為苑裡藺草編微型展示發展可能主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隨處可見藺草的蹤影,單支藺草可作為捆綁物品的草線,用於捆米腸、大閘蟹、金紙;而數支藺草並添加編織技術,便成為藺草帽、藺草包等產品。但人們較常關注藺草編的編織造型、技法與使用工具,忽略了從種植到販售的過程,而於此之中所使用的技術與術語,則藏於職人與帽蓆行之間,成為特殊的通關密語,如「搦/la̍k」(意指抓取草束)、「翕/hip」(意指用熱氣使帽子成型)。透過整合資源,並從中提取可用的要素,建立脈絡性的敘事與系統性的循環,能讓苑裡藺草微型展示主題延伸無限可能。
謝仕淵老師於工作坊上體驗搦/la̍k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