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課程活動/演講】Brown Bag—色彩・人類世的思考(Colors of the Anthropocene)
-
活動時間
2018年10月23日
-
活動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大樓4樓 文資書苑
-
關鍵字
Patrick Degerorges教授首先簡介自己多元的學術領域與背景。在法國,他有13年的歷史與文化諮詢經驗,也曾在法國環境部擔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環境人文研究、生態哲學、生物多樣性的公共政治分析、氣候變遷與適應研究。因對於環境問題現況及處理感到失望而後轉至巴黎政治學院擔任兼任教授,並參與了一項由德國柏林發起的人類世課程專案計畫(2013年發起)。
而這場演說,會先從人類世的認識開始(通常的論述),接著說明「人類世」的概念如何思考我們與世界的關係的可能,最後則扣回今天的主題—色彩—怎麼作為人重新思考自身與自然關係的連結。
人類世與大加速
人類世與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Crutzen首次提出「人類世」的概念,認為人類在過去三世紀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急速加劇,嚴重改變了的地層面貌,足以開啟一個全新的地質時期。他指出,冰封於兩極冰層的氣泡顯示,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猛然急升,故此18世紀末期瓦特發明蒸氣機期間,是地質學上人類世的合適起點。
各種人類對環境的改變的各種標記的數值,均在1945至1950年間後隨著以化石能源為動力的「大加速」而急升。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嚴重問題都遵循類似的模式—緩慢、不易察覺的變化。這種變化、影響經常被忽略,直到它們使一日達到快速、通常是不可逆轉的、災難性的變化。我們面對的是不可逆轉的全球暖化嚴重後果,這促使我們開始思考我們與地球的關係,改變我們對生命、地球、宇宙的理解。
蓋亞和量子生物學
蓋亞(Gaïa)和量子生物學(Quantum Biology)與色彩、生命的關聯
英國大氣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於1968年提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其核心思想為「地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為了這個有機體的健康,假如內在出現了一些有害因素,「蓋亞」本身具有一種反製回饋的機能,能夠將那些有害的因素去除掉。
光(light)與生命(life)屬於一體:生物物理學家Fritz Popp以多年研究「生物光子現象」(biophotons, “lifelight”)結果證實,生物發光質量與生命的連結性。而自然界中也有許多例子向我們展示了有機體失去生命的過程中也會漸漸失去它的顏色,這個現象也同樣說明了這個概念。例如:人類在死後變得蒼白,葉子由綠色漸褪為褐色,水果腐爛後變成黑色等。
太陽光是最基本的能量來源,它是在高頻端供應的,而生物系統整體上顯示出盡可能長時間地延遲這種高能量衰變的自然趨勢。這就是為什麼地球的自然生物圈不是單一的文化,實際上,生命是透過細小的電流繞過,並與自然、太陽和地球連接。生命的多樣性是盡可能延遲太陽能的消散。
懷海德《自然之概念》
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自然之概念》(The Concept of Nature1920)
認為科學不應忽略個體的統一性與整體性,而統一性與整體性是由體會得來的,不是研究個別事物的科學可以解釋的,也不是設立系統的理論可以解釋或闡明的,而是在生活中體驗。
主張世界即是過程﹐要求以機體概念取代物質概念的唯心主義哲學學說。又稱活動過程哲學或有機體哲學。機體有自己的個性﹑結構﹑自我創造能力﹐機體的根本特徵是活動﹐活動表現為過程。過程就是機體各個因子之間有內在聯繫的﹑持續的創造活動﹐因而整個世界就表現為一種活動的過程。
自然和生命的分開是不能被理解的﹐只有兩者的融合才構成真正的實在﹐亦即構成宇宙。
以《聖經》中的彩虹為例
(創9:11-13)神說:「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裡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聖經故事中,因為人類的悖逆而讓神不得不以洪水滅世.從此之後,神對人類的期望都全部寄託在了挪亞一家人的身上,希望他們能活在神的祝福之下,而不是神的咒詛之中,希望他們不會再次看到神用洪水滅世,也希望他們不會被毀滅掉。
神以彩虹作為與人立約的記號,約定不再以洪水毀滅人類,同時也告訴人,神曾經用洪水滅過世,讓人永遠地記住神為什麼作這樣的事。這道彩虹,也象徵著世上所有有生命之人事物,彼此相連和依存著的關係。
與會者回饋
我非常感動,尤其是將自然及地球生物合為一體作為論述的部分。這讓我想到瑜伽的冥想,其實都與這個概念相通。另外,我也聯想到在中華文化裡的『五行』,及基於五行的『五色』,過去祖先對於顏色的認知,古時人們相信,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而五行/五色中的元素對應著天地之間的物質,彼此構成共生共榮的世界,這項文化表達著過去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認知萬事萬物的思想深度,現在看來,成為古代東方文化與當代人類世觀念契合之巧妙。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7-1新博物館學思潮 課程
教師:張婉真老師
交流對象:Patrick Degeorges /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兼任教授
※本文轉發自 網站 北投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