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李氏文物修復有限公司參訪報導
2022-10-02
報導者/ 王思捷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李氏文物修復有限公司參訪報導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李氏文物修復有限公司參訪報導

本所兼任教師岩素芬老師於本學期保存科學概論課程中,帶領同學參觀以修復油畫與陶瓷為主的私人修復工作室—李氏文物修復有限公司,在中國與臺灣都有修復的足跡,並以修復油畫及陶瓷為主。本次由為北藝大校友的李伯陽老師為博物館所同學說明文物修復的基本概念,以及身為修復師的經驗分享。

 

 

李伯陽老師(左前二)、岩素芬老師(左前三)與修課同學在修復工作室中合影/王思捷攝

 

 

文物修復的意義與原則

 

 

在充滿文物與工具的工作室中,李伯陽老師以「文物修復的三大原則」開啟了話題,他提到「可逆性、可辨識性與最小干預」為修復這項工作在文史保存上的重要原則與倫理,但私人修復工作室在經手藝術拍賣市場的文物時,可能會因藏家需求而調整期修復原則;而他也坦言,「修復」實際上是讓文物恢復過去的樣貌,甚至是功能性,並不是為了騙過鑑定的機器,因此在工作時,較不會考慮到修復材料的年代性,而是「修舊如舊」—運用適當的材質與工具仿造文物表面原有的樣子與老舊感;而在面對各式各樣的藝術品,修復師該如何判斷適合的修復材料與工具呢?老師表示:沒有什麼材料是一定可用或不可用的,因為任何材料都不是絕對完美與永久不損壞的,主要還是必須考量到技術與文物本身。

 

 

修復師的經驗之談

 

 

關於修復師這項職業,李伯陽老師以自身的經驗與我們侃侃而談:對修復師來說,工作上新的複合媒材與劣化方式總是接踵而至,這些挑戰被他稱為「一種與自己的競爭關係」,只有透過對材質的廣泛了解,以及靈活地發想方法與運用材料,才能化解各種修復作業上的困境;除了公部門外,工作室也會接到個人的委託案,而修復的內容也非常多元,其中也可能有具個人紀念意義的藝術作品,老師感性地說到:「有時候我們並不是在修復文物本身,而是在修復藏家心中的缺憾。」,他認為對修復師來說最大的動力,就是來自藏家看見文物被修復完成時所露出的笑容。

 

 

最後,老師也提到臺灣有非常多廟宇修復的案子,而過去修復師們面對捐款信眾的期望,多以「使其煥然一新」為目標進行作業,因此失去修復在文史保存上的意義,這也意謂著群眾在修復領域上素養與知能的不足。伯陽老師也希望能夠藉由博物館的推廣功能,讓大眾能夠對修復工作有更正確的認識,進而幫助臺灣各地的歷史古蹟或藝術文物能夠順利保存。

 

 


 

 

相關連結

 

玖成壹憶_李氏文化財保存修復中心與談短片(李氏文化財保存修復有限公司前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oFSzimptk&ab_channel=tomtim

 

李氏文化財保存修復有限公司官方網站:https://leescbrc.business.site/

 

李氏文化財保存修復有限公司2022陶瓷修護實作課程 https://www.leesconservation.com/home-%E9%A6%96%E9%A0%81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 110-2 保存科學概論

教師:岩素芬老師

交流對象:李伯陽 / 李氏文物修復有限公司 修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