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產學合作/國際研討會】2016第七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
-
活動時間
2016年10月26日至10月27日
-
活動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大樓2樓國際會議廳
-
關鍵字
本次國際雙年研討會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主辦之研討會。
研討會主題
近二十年的博物館發展,伴隨新博物館學運動的推廣與整體社會環境的變化,已將「博物館為社會發展」的觀念內化,並企圖反省博物館的典範以及發展新的博物館溝通模式,其目的便在於重塑博物館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博物館如何探討那些並不總是絕對、固定的問題,而是能夠用一種承認多元、接受爭議與面對未來的態度與立場,回應許多文化、政治、倫理與美學的議題。
「人類世」一詞意味著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規模已成為影響地球系統的主要因素。人類不僅為地球環境的破壞者,也可以是創造者與塑造者。如果人類已然成為演進的主要因素,這樣一個世界觀在主客觀上都深刻反應在博物館展示的敘事。事實上,人類世概念的科學面與哲學面面向,都迫使我們打破過往的二元對立-如自然與文化-與線性發展觀念,博物館學者與研究員亦不得不面對許多與社會議題有關的認識論面的或是實踐面的挑戰。人類世的博物館無法再保證知識的絕對性,而是必須處理諸多當代社會與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辯證、反思、交涉甚至爭議。
許多當代的問題與議題盡管具有科學研究的基礎,卻在社會大眾之間有情感上或溝通上的隔閡。在這樣的脈絡下,同時做為資源者、行為者(agent)與觸媒者(catalyst)的博物館開始尋求不同的敘事策略與手法,以開展與社會大眾的溝通與對話,其中科學博物館與自然史博物館結合藝術以塑造一種新的溝通空間可說是非常有力的手段。透過藝術家的介入,以現地製作或藝術品的裝置,博物館在內容與觀眾之間建立了情感的連結。從此觀點出發,我們認為不僅科學博物館內的美學經驗可加強觀眾的注意力,也促進對訊息的理解,同時美學經驗更是有力的對話工具,可建立研究員、博物館學者、觀眾之間創造性的關係。
研討會主題:「人類世的博物館:藝術、科學、當代社會變遷」
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專題演講講者:Donato BERGANDI/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教授、Fabienne GALANGAU-QUERAT/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副教授
※本文轉發自 網站 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