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三):向海而生

【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三):向海而生

【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三):向海而生

生活在海島的我們,對海洋卻不真的熟悉,與之相對的海女,與海洋親近、與海共存。他們依海生活,充滿海洋的生活智慧,這樣的智慧是什麼模樣呢?誰會參與、扮演什麼角色、又怎麼表現呢?本組試著以陳罔市阿嬤(下稱小市阿嬤)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切,包含海女生活、養成、祈福、採集、潮間帶生物、工具等不同面向來完整這篇「向海而生」主題文章。

 

馬崗討海人的信仰

 

小市阿嬤望向大海,今天的風浪有些大,並不是適合下潮間帶採集的好日子,幸好現時還是夏天,風浪較和緩,若是冬天的海因東北季風風勢會更加危險,想必鄰居會紛紛至吉和宮求平安。採海菜看似容易,但其實阿嬤要彎著腰,一邊工作,一邊看著海浪靠岸的趨勢,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海中。在海邊生活的人,時常都要「聽天由命」,無論是夏季藏水、冬季站山,海女都要聽從海和風,當親身站在無邊無際、面對浩瀚無垠的大海,感受巨浪無情的拍打潮間帶,風雲莫測,感覺到人的渺小而無力,需要的便是信念,讓人的信念變得強大。因此海女和村民都會在吉和宮拜拜,點燭、上香、擦神桌,祈求媽祖憐憫,希望風調雨順,讓海女和漁民都平安歸來,亦是讓阿嬤安心地在海上作業的力量和動力。

 

馬崗居民在出海前都會到吉和宮求平安/向海而生小組 攝

 

馬崗海女的生活智慧

 

小市阿嬤跟幾位以藻餌磯釣的磯釣客打完招呼後,進屋內休息,悠悠想起過往時光,是如何一腳踏入海女行列,一做數十年冬就過去了呢?小時候,在堤防尚未因幾次大浪襲來造成房屋毀損而興建的年代,大海,就近在咫尺,出個門即可踏浪。家中的大人,無不是依海而生活,國小畢業的小市,耳濡目染跟隨大人習得採集的好技術,無論藻類辨識、海象浪況判斷,包含農民曆與氣候的對應,如「初一、十五中晝乾」為有流水的日子,海水退潮至最低,海女活動範圍更廣。因此,這些對三貂角燈塔下的馬崗漁村居民而言,都是再日常不過的生活知識。小市阿嬤與其他海女阿嬤們從小便知道如何採集海草、藻類、螺貝,賺錢幫忙貼補家用。在礁岩間、水面下,每個季節都藏著不同的海菜,或是適合採集的螺、海膽,若想要一一採集,還得用上不同的工具。小時候配戴、使用的器具,多是師傅或村人自製,是手工藝下的結晶,但現在都用現成品或再加工了,像是以月桃葉編織草鞋,織路交錯而能防滑現在也改為釘鞋(釘仔鞋ting-á-uê);放紫菜的畚箕,從前是手工編織,現在則買現成的,再加工裝上把手;若需要潛水(藏水),小市阿嬤會戴上手工製蛙鏡,蛙鏡以牛角或木頭配上玻璃鏡片,再以瀝青黏合,每副蛙鏡都依照個人尺寸製作,獨一無二,無法共用,而且剛好保護眼睛,不會擋住嘴巴跟鼻子,鏡面也不會起霧,非常實用,以前村人常常請住在澳底的師傅作蛙鏡,但現在也改用塑膠蛙鏡了。小市阿嬤像是想起什麼般,拿出父親親手製作的牛角蛙鏡,上面殘留父親製作的溫度,十分珍惜。

 

海女阿嬤下潮間帶的器具/向海而生小組 攝

 

大海送給馬崗居民的驚喜

 

追隨潮汐與四季,大海總是帶來不同的驚喜。走進海蝕平臺,通常會在岸上彎腰採集(站山),小市阿嬤會帶著畚箕與𣁳仔(khat-á),就能從岩石上刮取紫菜,穿上草鞋就不怕滑倒,且不會踩爛海菜,夏天時有珊瑚草,又名海底燕窩,可做涼拌小菜;但有時還需要潛水(藏水)採集石花菜,從海裡採上岸的石花菜,需要經過曬乾、搓洗的動作,完成「七洗七曬」,去除海水腥味及黏附的貝類後才能售出。當東北季風刮起,青荻則會大量生長在海蝕平臺上,但人們並不吃它,而是拿來作餌釣,成為了在地特殊的釣魚技巧─藻餌磯釣。隨著季節越漸冷冽,烏黑的髮菜接著生長在石塊上,時間再晚些紫菜也跟著登臺。想到這,小市阿嬤拿起鋼片與竹籃,手部俐落的快速動作,想像著這些如網又如絲的海菜被一刀刀翻起,堆積於籃中。若要採集吸附於岩壁上的螺貝類,就會帶上螺鉤(Lê-kau),把海膽、螺鉤起來,在過年後海膽的生殖腺正值發育期,到五六月便是海膽的盛產季節,抓海膽需潛水採集,並用鉤子快速的將它一刀斃命;如果是野生石蚵,就會拿出蚵黜仔(Ô-thuh-á),再以黜仔(thuh-á)把蚵肉從殼裡戳出來,放進管仔(kóng-á)裡。

 

海女們從馬崗潮間帶捕撈上來的海產/向海而生小組 攝

 

與氣候共存的生活方式

 

夏季的海水沒有東北季風強風吹拂,平穩的海面給予小市阿嬤和其他海女們相對安穩的水域,能夠下海潛水。下海前除了觀氣象,小市阿嬤也會從釣客來看每日的海象,決定今天是否下海。然而在海中採集的兩個鐘頭,必備藏水的技能皆充滿小時與大海親近下的身體記憶;冬天則是要隨浪潮起潮落,在海蝕平臺上奔跑。若於夏季的淡季,約莫兩個月的時間,村裡的年輕人,會到城市的紡織廠工作、或家庭代工、或是去養殖場,小市阿嬤年輕時亦曾到臺東教養九孔的技巧,絲毫不浪費任何時節。

 

馬崗的海景/向海而生小組 攝

 

與海共生共存的印記

       

「鬼抓人,抓!」聚落的孩子在廣場上玩起鬼抓人,小市阿嬤搖頭微笑,其實在海邊,無時無刻都在玩另類的鬼抓人,需與大浪拼搏,「浪來了!」在浪隨時可能將身體捲入大海之前,身體得加緊跳開,避免遭浪襲捲的危險。小市阿嬤手上有一道傷痕,就是曾被浪打到而跌落海中,被岩石劃出來的,海水會腥、會侵蝕,一道道的痕跡,成為海女歲月流轉中,如何與海共生共存的印記。

 

海女阿嬤的手掌紋路/向海而生小組 攝

 


 

課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與共展行動

領隊教師:黃貞燕老師

交流對象:林奎妙 / 石在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