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四):潮起潮落

【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四):潮起潮落

【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四):潮起潮落

走入馬崗,儘管當天天候不佳,未能遇到太多居民,但我們經由導覽、觀察、訪問,看見了蘊藏在馬崗聚落寧靜表面下,馬崗人不斷變動的生活。此次的五張照片,我們分別就廟宇、公車站、廢墟、公共電話亭、雜貨店五個不同的場域,來闡述馬崗聚落的變遷,希望藉此引發觀者發現,有哪些「人來人往」的故事,蘊藏在這些空間景像的背後。

 

站牌與候車亭—人們與馬崗、他方交會的起點


走在公路旁,砂石車、大卡車隨時呼嘯而過,小小不起眼的候車亭佇立在一旁,若不招手,一眨眼公車瞬間離去。罔市阿嬤説,她總是從這坐著公車去宜蘭買「柑仔糖」(阿嬤對藥的稱呼);爭取而來的臺灣好行,陪伴著馬崗居民回來,也帶著觀光客前來拜訪。站牌與候車亭的是馬崗與他方交會的起點,人們從這離開、前來,交織出與馬崗新的故事。

 

馬崗地區的候車亭與公路/潮起潮落小組 攝

 

廟宇裡的光明燈—為全家人點亮平安

 

走進廟裡,燒香的味道陣陣環繞,神桌旁邊有著兩座光明燈塔,微微的照亮略微昏暗的空間。仔細一看,不同於一般看到的個人點燈方式,每格光明燈依序寫著某某某全家,姓氏也十分多元,雖然每座光明塔大約只點了三排的燈,但數量上看似遠超過目前居住在馬崗的家戶數,那些不在家鄉的人啊,是否都在春節時節回來了,點亮守護一家人的平安燈?

 

廟宇裡的光明燈/潮起潮落小組 攝

 

暫停的廚房—植物的新居所


走在馬岡的小徑上,有時不經意就會略過了旁邊的閒置多時的廢墟,但若仔細向內探望,直到瞳孔適應了空間的陰暗,伴著海風與溼氣,一幅植物恣意錯落在人們居住痕跡的壯觀景色便出現在眼前。

 

因為人口的流失,這裡多出了許多閒置的空間,幸運的話,這些空間可以出租給需要的遊客,像是熱愛釣魚的老師;但若是那些年久失修、甚至是所有權不明的房屋,就成為了東北角耐風植物的秘密基地,除了植物得到一絲喘息,時間似乎也在此暫停了。看著牆面和流理臺上的花磚,彷彿可以聞到陣陣飯菜香,耳邊似乎也傳來母親呼喊聲,呼喊著海岸邊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

 

從前的家庭廚房已成植物的家園/潮起潮落小組 攝

 

公用電話亭—聚落人口流動的見證

 

走在馬崗的小徑上,一處公用電話亭連接著一旁的房屋,靜靜的佇立在小徑一旁,遙想當時,大門深鎖的房屋是人來人往的雜貨店,主要的顧客則是不遠處的軍營的阿兵哥,雜貨店與公共電話亭的方向皆面對著軍營,為軍隊服務。原來,日治時期東北角船難頻傳,促使三貂角燈塔的設立,帶動了相關通訊設備的設置。戰後軍隊進入馬崗駐紮,與軍人生活成為馬崗人的特殊記憶。

 

隨著戰略政策改變,軍隊撤離了馬崗,雜貨店亦隨著人口沒落而休業,僅留電話亭牆面上「公用電話」四字,來見證當初的風華。

 

馬崗的一處公用電話亭/潮起潮落小組 攝

 

阿萬柑仔店—陪伴居民,也迎接遊客

 

在馬崗的街上,阿萬柑仔店的招牌十分醒目,五年前江老闆從過世的五叔手上接下這家店,同時也搬回家鄉陪伴年邁的母親。走近柑仔店,首先會看到門邊貼著「石花凍」和「滷鮑魚」的大字廣告,這兩樣現今遊客來到馬崗必嘗的美食,是兩年前江老闆因應觀光人潮,才決定跟著周圍店家一起開始販售的商品。

 

而店裡長銷的零食、泡麵、醬料,以及電池、燈泡等生活五金,則能及時提供居民的生活所需。江老闆說附近的老人家大多勇建,甚至可以自己搬一袋米回家,如果有走路不方便的長輩,只要打電話給他,就能幫忙「外送到家」。柑仔店的延伸服務,體貼的照顧高齡居民的需求。

 

 阿萬柑仔店幾乎全年無休,在這個陰濕的日子裡,江老闆裹著夾克顧店,在陪伴居民的日常中,等待下一位遊客的到來。

 

阿萬柑仔店的江老闆/潮起潮落小組 攝

 


 

課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與共展行動

領隊教師:黃貞燕老師

交流對象:林奎妙 / 石在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