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演講】「博物館戲劇案例分享」講座報導
2022-12-19
報導者/ 葉家妤

【課程活動/演講】「博物館戲劇案例分享」講座報導

【課程活動/演講】「博物館戲劇案例分享」講座報導

戲劇只能存在於劇場而已嗎?博物館也可以透過戲劇形式來做精彩的教育活動與詮釋!北藝大博物館所於108-1學期「博物館教育專題」課程邀請了前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專員王湘雯前來分享「博物館戲劇案例」,同時她也是博物館所的校友。其演講內容主要是介紹四個參與式博物館劇場,分別為「臺史博《大肚王傳奇》」、「故宮《朗世寧到此一遊》」、「楊逵文學館《夏日首陽、戲劇楊逵》」、「科教館《設計你的世界-小小導覽員培訓計畫》」等四個案例。

 

博物館劇場:另類的對話與展示方式

 

博物館劇場是藉由戲劇形式在館內成為知識的傳遞媒介,或說透過戲劇的方式活化原本平鋪直敘的展版文字與教育活動。在博物館裡帶入了戲劇活動後,使觀眾們更容易進入到展覽的情境中,由戲劇創造出來的特殊場域裡,博物館與觀眾們也會產生不同於一般導覽活動的對話。王湘雯也於講座中談到在參與式劇場裡「角色同理」、「資源活化」都是常使用的方式,其重要的特色是觀眾的自我展演。從過去到現在的案例中可以發現觀眾參與演戲的成分越來越多,這也表示博物館賦權觀眾透過戲劇的方式詮釋展覽。

 

「臺史博《大肚王傳奇》」案例是一教習劇場。在戲劇開始前,演員向觀眾說明於待會的演出過程中,會提出荷西時期原住民遇到的兩難困境,此時以綁上頭巾象徵原住民身份的觀眾必須在困境裡選出一種答案,這樣讓觀眾參與議題的互動方式也是教習劇場經常使用的手法。而「故宮《朗世寧到此一遊》」則是讓觀眾於舞臺上模仿朗世寧的畫作,以第一人稱的角色成為戲中即興演出的演員;在戲劇學習重點上,則連接過去歷史事實與當代議題,如引入與朗世寧有類似生命經歷的新住民生活狀況,作為戲劇探討的議題。以上兩個案例顯示,博物館戲劇可作為讓觀眾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歷史與社會事件的場域。

 

有關「楊逵文學館《夏日首陽、戲劇楊逵》」及「科教館《設計你的世界-小小導覽員培訓計畫》」案例,王湘雯則著重說明博物館戲劇培訓活動所衍伸的效益。在楊逵文學館的案例中,志工參與戲劇的演出成為凝聚團隊很好的媒介,並且在演出之後,志工們甚至自發性組成「大目降志工劇團」;科教館則是舉辦夏令營,讓小小導覽員參與戲劇與導覽的培訓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逐漸地瞭解如何表達,並於兩個月後的活動尾聲,能獨當一面向觀眾們導覽展品。

 

知識的雙向流動:博物館劇場創造觀眾與博物館之連結

 

博物館劇場還是個現在進行式,觀眾的能動性越來越強,他們已經不只是觀戲,而是可以直接參與演戲的角色。但是觀戲與演戲之後呢?講座的最後,王湘雯期許博物館能透過社群緊密地聯繫觀眾或是參與戲劇培訓的人員,蒐集與追蹤參與者的回饋並發掘值得探討的議題,創造多元性的教育活動。

 

「博物館戲劇案例分享」講座海報/北藝大博物館所供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8-1博物館教育專題

教師:陳佳利老師

演講者:王湘雯 / 前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