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2022年校友分享會系列(四)「我們賣什麼?賣曖昧」藝術史博士求學經驗分享
2023-06-16
分享人/ 楊育睿 報導者/ 蔡瑋薇 編輯者/ 陳蘊如

【學生活動】2022年校友分享會系列(四)「我們賣什麼?賣曖昧」藝術史博士求學經驗分享

【學生活動】2022年校友分享會系列(四)「我們賣什麼?賣曖昧」藝術史博士求學經驗分享

本所第三屆畢業的校友楊育睿學姐目前於英國約克大學攻讀藝術史系博士學位,同時也是英國ICOM協會 Student and Emerging Professional的成員,在本次的分享會中,育睿學姐以熱門戲劇《華燈初上》的經典台詞「賣曖昧」作為主題,並串連她在唸書期間的經歷與有趣小故事,和學弟妹們具體分享在異國求學的學術與文化差異,以及從博物館學跨足藝術史領域的心得。

 

跨領域的學術啟發

 

不同於一般做學術方式,育睿學姐提及她選擇的學位是不需要修課的,因此研究生除了撰寫論文之外,有很大的空間與彈性可以決定自身欲涉獵的研究範圍,學校亦提供各式研究經費與項目讓研究生可進行申請,再加上每個研究者皆保持十分開放性的態度並擁有自身獨特的研究專業,促使學者間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與不同領域的人進行合作,在這樣的相互學習與交流中,學姐認為可以彼此碰撞出更多不同的想法與火花,最終回饋到自己的研究上。

 

學姐舉其自身為例,她的研究關懷是想了解全球工藝美術運動如何掀起對藝術本質性的討論,以及亞洲脈絡如何把工藝和美術的對立,轉譯成對殖民主義的檢視,並好奇亞洲國家如何把西方的藝術轉化成自己的用法,因此她在博士一年級時與來自日本、荷蘭的研究生共組讀書會討論跨文化的相關議題,後來為申請研究經費,舉辦了一場大型跨國的研討會,以「鏡像現代性」為主題,探討二元化的東西方概念與界線,本場論壇吸引了十分多元的學術文章,一同探索對於東西方文化概念的想像,而最終在不同的文章中,畫出了不同的東西方文化邊界。透過這場活動,啟發的是不同文化的觀看視角,並看見了文化邊界的變動性與曖昧性。

 

藝術史與博物館學的多元詮釋

 

針對從博物館研究轉為藝術史領域的過程,育睿學姐認為,這並不是一個「跨領域的突破」 ,她指出,藝術史的出發點是從視覺材料開始,可以透過不同的文化觀點或是新的藝術材料,重新檢視過去對藝術分類框架的想像,或是開啟對於定義或本質性議題的再探討。如同博物館從物件出發,討論物件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和各種可能性。

 

最後,學姐回到她對於「曖昧性」的詮釋,在物件還沒有被任何學科定義時,在文化脈絡中便保有各種解讀的可能性,這也就是藝術史與博物館學有趣的地方。隨著當代的藝術品和日常物品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藝術史的研究方法也會和其他人文學科的關係越來越緊密,當知識材料在物質世界,呈現既是又不是、既是又是的狀態,藉由觀察這些狀況的存在,就可以進一步地突破思考框架,思考更多的問題與可能性,而能夠讓我們穿越各種框架的原因,則是來自於博物館所的學術訓練。

 

校友分享會流程表/本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