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歷史學專文轉載】跟著大溪人逛菜市場!記憶中的人情味與市場樣貌
2022-10-02
報導者/ 曾譯嫻

【博物館歷史學專文轉載】跟著大溪人逛菜市場!記憶中的人情味與市場樣貌

【博物館歷史學專文轉載】跟著大溪人逛菜市場!記憶中的人情味與市場樣貌

本次課程與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合作,我們前往大溪中央路上的菜市場,跟著三位大溪人,從三條由他們生活經驗與記憶中長出的菜市場路徑認識大溪。第一位是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街角館「黃日香故事館」的館長黃淑君。

 

 

人/黃淑君

 

 

黃淑君從小在大溪長大,由於家中販售豆的緣故,父親常常需要往來市場,母親也需要到市場內採買餵養一家大小的新鮮食材,裡面的攤商多是親戚和自己的同學。因此,她對於大溪市場非常地熟悉。對於她來說,市場不僅是生活、社交的場域,更是她的記憶收藏之處。

 

這天,學員們跟著她的腳步穿梭於菜市場的巷弄中,我們從黃淑君館長日常採買與兒時的記憶,以及市場攤販所販售的品項、位置所在、販售方式等認識大溪人的生活樣貌。

 

 

 

 

記憶中的媽媽味與人情味:從食材到手路菜

 

一進入市場,館長黃淑君便用她熱情又宏亮的聲音向大家介紹市場內屹立四十年的魚漿店。在她所分享的魚漿店內容中,最引人入勝的是她對於母親私房菜的記憶:「這裡除了魚丸、甜不辣之外,我媽媽還會來這邊單買魚漿,加入然後襄入吳郭魚內,入鍋去蒸,非常好吃!我媽媽還有一道美濃瓜襄肉,也是非常好吃的一道手路菜。」在攤位上擺的一樣食材,進到黃淑君眼中變出了一道大溪人日常的桌上菜,和一道屬於媽媽的味道。

 

而市場除了是家裡餐桌手路菜食材的供應處,也是大溪人的另一個「廚房」。攤商們有時為了下酒,會將各自當天販售剩下的食材直接在攤頭下廚,賣魚的出魚、賣菜的出菜、賣豆的便出豆,用巧手與生活經驗變化出一道美味的下酒菜。這便是大溪人的一種市場生活,更是黃淑君至今仍歷歷在目的兒時記憶。

 

 

 

 

市場即生活的展示:不同族群與他們在大溪的生活樣貌

 

除了滿滿的回憶,我們也從黃淑君的口中與踏查的路線認識到大溪市場所展現的大溪人的生活特性。街道上的流動攤販,反映了現代人因應生活時間緊迫,買菜講求快、狠、的需求。因為客人流動的路線轉變,有些公有市場建築內的攤商為方便客人購買,也開始將攤頭面向馬路邊。另外,為了因應小家庭開伙食材份量的需求,有些賣菜的攤商會將蔬菜分裝成小袋,改變了原本一把一把賣的形式,以任選三樣一百的方式販賣。

 

跟著黃淑君的腳步,我們從不同族群所販售的食材或食物認識他們。像是原住民的石板烤肉、種植的特有菇種,或是客家人的醃製食品、米粿類的食物,以及近年來移居至大溪的新住民也會到市場擺攤販售食材或熟食,如越南法式麵包。適逢節令、節慶,市場上也會開始販售祭儀的食品。黃淑君分享,在大溪當日子接近重陽節時,市場就會開始有人販賣芋仔粿、草仔粿等食物。透過跟著黃淑君的腳步,我們看見大溪市場除是食材、貨物流通的地方之外,更是大溪人的生活展示場域。

 


【延伸閱讀】

《一本大溪》文特輯:一份地圖筆尖下的大溪 x 小說 x 散文

《一本大溪》第16期:一個故事|中央路散策–讓我們「上街」去  一種生活|一生所需–老店家的光陰與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