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臺南市西港慶安宮香科文物館參訪
2022-10-02
報導者/ 陳亞柔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臺南市西港慶安宮香科文物館參訪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臺南市西港慶安宮香科文物館參訪

這次於西港慶安宮進行的課程,以認識慶安宮的刈香繞境儀式、而刈香又如何與香境內的村莊互動,以及收藏自各村莊所使用的刈香文物館中如何蒐藏、又如何呈現繞境時文武陣的豐富性為主要核心。先由謝武昌老師以投影片簡介慶安宮與刈香活動後,再前往香科文物館參觀。

 

 

西港刈香繞境王船遶境

 

 

西港刈香繞境

 

在課程的一開始,謝老師首先以一支影片解說,讓大家對西港的刈香繞境時的情況有初步的理解。刈香簡單而言是將大廟的香火分傳給庄里小廟,在曾文溪下游的區域是將繞境稱為刈香,而在這之中一個重點是王醮的繞境,另一個是繞境時與大眾的互動。謝老師並在直接點出西港刈香的特別之處,如白鶴陣、開旗舞、鷹爪拳、與八美圖等在其他地方難見到的藝陣,且於慶安宮講求遵循傳統且高水準的陣頭,如宋江陣即為強調紮實不含糊的武藝展現,令他們以此為榮。

 

 

課程的一開始,由謝老師以影片與投影片講解西港的刈香文化,慶安宮沿革的簡介與遶境時各式文武陣的表演表現其底蘊豐富,以及外界對西港刈香的讚揚來肯定其價值。

 

 

從建築細節理解慶安宮

 

謝老師以連雅堂的說法,敘述台灣很多祭拜王爺的廟宇,其實都是祭拜鄭氏祖孫三代,因為在台灣受到清朝統治時不能拜與明朝相關的人物,如清朝康熙期間來台的郁永河曾記載台灣廟宇的信眾竟不知自己在拜什麼神明,但這其實是有所隱瞞。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般在廟宇大殿的對聯,都是他們所供奉的神明作為開頭,例如慶安宮大殿正中間的對聯「玉敕撫黎民冠劍威儀瞻鯉穴,代天安國樓船壯肅渡鯤溟」,其實就是在拜鄭成功,但大家對於慶安宮的認知是在祭拜媽祖與王爺。另外在籤詩中的開頭有日、月,也可發現它是建於明朝或是分靈源自於明朝系統的廟宇。而謝老師在後半節課程帶領大家參觀時,也提到慶安宮內的有許多國寶級匠師製作的壁畫與三層龍柱等建築裝飾,其中慶安宮的鎮殿之寶是一件1848年製作的匾額,上面刻有36個村的古地名,在一一考就這些古地名與今日的對照時,也可以看出西港內村庄遷移歷程,對於在地意義非凡。

 

 

謝老師解說作為鎮殿之寶的匾額,上面刻有36個村莊的古地名,本身為地理系背景的謝老師分享在追溯古地名時可以探究西港一帶的村落遷移史,有助於理解西港的歷史。

 

 

在地民眾的參與和對信仰的虔誠

 

西港刈香有台灣第一香的稱號,但有此一稱號的原因,謝老師的解釋為因為已經舉辦79科、意即234年來不間斷地持續舉辦,辦活動或多或少都會有衝突或爭執,要如此延續必須大家很有共識。又如一位記者曾到西港採訪刈香活動時,隨著隊伍到海寮普陀寺,見到王醮前來時竟全村的人都向王轎中的千歲爺跪拜。也發現很多行動不便的長者會在路邊等待,等王轎過來時向他們跪拜。而除此之外,也有志工團隊準備冬瓜茶、薏仁湯等供信眾們享用,可見當地人們對信仰的虔誠。

 

舉辦遶境不只是慶安宮和這些地方村落的廟宇在努力,96個村莊的人們也都要一起工作。慶安宮從以前即排出了一套工作的時程與流程表,在一定的時間去各村招攬參加文武陣頭的人、訓練陣頭,以及探館,也就是到有交陪關係的廟去探訪討論。籌備的過程很花費心力,每次刈香結束幹部們都喊不再參與舉辦,但是一年後的第一次落廟,即香科的籌備會議時,各個村莊代表們又都說要一起參加。刈香是在這個地區凝聚各個村莊的向心力,讓大家共同參與來完成傳統的祭儀工作,去延續廟宇的香火,也繫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但是每次刈香既需要大量人力,也需要投入許多金錢,慶安宮為期四天的遶境活動,每個武陣都可以拿到10萬元、文陣5萬元的補助,但其實武陣自己就要負擔300萬元左右的花費。但以中港的廣興宮為例,原本他們是找職業鼓花陣,可以盈餘約5萬元,但有一科中決定改請職業團的宋江陣,出陣一次高達800萬元,但民眾看到華麗又技藝高超的陣頭,反而捐獻踴躍,那一科盈餘竟有50萬,從此也可以看到如此獨特的制度讓宮廟的收支得以平衡,也讓遶境這個傳統能延續。

 

慶安宮的刈香被評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謝老師也提到有許多來自地理、宗教、人類、體育、音樂等系所的學生來慶安宮研究,從不同學科的層面來討論這個融合傳統民俗技藝與宗教儀式的陣頭活動,以及與當地社群之間互動所形成的生活樣態。

 

 

西港在地溪南寮金獅陣

 

 

各村藝陣與王船的展示

 

文物館於民國七十年代設立,館內以村莊與其藝陣為一個單位,陳列於玻璃展示櫃當中,而排列方式其實並沒有特別的脈絡,單純為各村文物的平行排列。謝老師細細解說這些文物的故事與代表意涵,如一艘王船上的裝飾皆有其宗教上的象徵意義,例如飾有安龍目的王船代表具有神格,而獸面鏡是為避開海上妖魔所用,而船桅上的鯉魚裝飾是慶安宮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是慶安宮過去被認為是鯉魚穴的象徵圖飾。

 

貞燕老師請謝老師簡單介紹慶安宮文物館的創立背景,以及其蒐藏和展示的理念。謝老師說文物館其實是前會長認為每次刈香結束後就將這些使用的器具收起來、甚至是燒毀,非常可惜,尤其每一次刈香都是來自96個村莊的陣頭是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可以將它們保存下來,因此決定規畫此一文物館。現在的文物館雖然規模不大,但目前委員會有一些初步共識,希望未來可以讓現在於三樓的文物館,再將四、五樓併入規畫,可以增加相關影片、書籍的展示,和擴大各村庄的歷史文物的收藏與展示。

 

而在此展示的16武陣,都有各自的故事,如新吉村的宋江陣,是源於麻豆方厝寮,過去村民會透過搶盜物資來過生活,不過特別的是當他們在行搶前會先擲茭,來決定是否行動。後因曾文溪淹大水搬到新吉村,被鄰村村民所欺負,最後因為烏紗燈事件後,而決定成立宋江陣去抵抗,但因為涉及真實的武力,參與的團員都要寫生死狀,也表現了過去的社會弱肉強食的情況。

 

 

王船模型

 

 

樹仔腳白鶴鎮

 

 

外渡頭中社宋江陣、西南寮金獅陣

 

 

文物館的蒐藏與展示之公共性議題

 

貞燕老師問道文物館所展示的文物是否為民國七十年代時的刈香所使用的?謝老師答道其實這些是各個村莊在更早期使用的,像是一些銅製品,不過最近也有聽聞有些村莊提出想要收回去各自保存,但慶安宮還是希望可以繼續將文物留於此展示。

 

同學詢問這些文物是各個村莊自己決定物件類型的嗎?還是慶安宮有給予建議?謝老師認為當時慶安宮應該有提出建議,或許是當時的會長開口向各村要文物,對方也不好意思拒絕,便捐贈出來給文物館,不過也可以從展示中發現各類武器重複的物件其實蠻多的,但又礙於約定不能選擇不展出,這對於藏品來自各個村莊、要秉持公共性但又想顧及展場的整體視覺與展示脈絡的廟宇文物館,是時常遇到的困難,也期待在未來倘若文物館重新規劃後,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在充足的空間,讓文物館可以整建為更開放、也可以重新規劃展示的物件與呈現方法,提供更好的展覽空間讓大家去認識西港的刈香文化。

 

 

謝老師與北藝大師生合照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7-1 博物館與無形文化資產專題

教師:黃貞燕 老師

交流對象:謝武昌 / 西港慶安宮組長

 


 

※本文轉發自 網站 北投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