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出訪北投新樂社
2022-10-02
報導者/ 陳之曦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出訪北投新樂社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出訪北投新樂社

迎神賽會當中不可缺少的是熱鬧的陣頭,又可以分為文陣與武陣,文陣像是傳統音樂的北管、南管,武陣則有龍陣、獅陣等。北投早期每個庄里幾乎都有一個武陣「獅陣」與文陣「北管」,武陣代表保衛家園的象徵,文陣則有陶冶性情的功能。

 

然隨著時代變遷,對於這些傳統技藝的學習,大多人不感興趣,也就漸漸沒落。但在北投,還有一群人默默地守護這項傳統技藝,他們會在固定的時間在廟埕裡練習,北投的大小廟會也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那就是陳碧玉社長所帶領的北投新樂社。

 

 

邀請北投新樂社社長陳碧玉女士回到「廟埕」場域講古

 

 

北投新樂社的發展歷程

 

無論以前或現在學北管的人都很少,早期在宮廟就可以學,現在會找地點與老師學習。因人員不足而相互交流、相互熱鬧,交流跟紀錄成為交陪的目的。陳社長學習北管的原因起初是因為喜好,後來因為看到軒社無論在人力或資金上都慢慢的越來越缺乏,因此決定跟丈夫自己找同輩的人來組軒社。北投新樂社成立於民國75年(1986年),由陳社長與已故的先生主事。新樂社剛成立時,第一年約莫有10個人左右,部分都是北投庄頭的人,但有些住竹圍、社子等地;但因為不易聚會一起練習,後來就到其他軒社跟師兄姐一起練習。直到七年前開始招募年輕人,目前平常練習大概8個,全團22人,平常15-16出去,只接20人左右的出陣。北投新樂社成員大多為79~40歲,30歲左右的成員人數為個位數。軒社學習的脈絡由這七年奠定,好處是大家可以從基礎學起,學得比較專、靈活運用。

 

 

訪談北投新樂社社長陳碧玉女士

 

 

北投新樂社特色

 

無制度化管理,以母雞帶小鴨的方式進行,堅持真功夫,對於團員的學習樂器的先後順序非常堅持,成員的學習歷程必須依序由小鈔打起,其後是大鈔、嗩吶、敲鑼、鼓等。工尺譜學完一段才能繼續學下一段。拜師需奉茶。新樂社的新生代會想加入的原因是對傳統有興趣,也希望能夠傳承。

 

 

北投軒社相關的俗諺

「唭哩岸唭樂社,興不久串班洪秀子」、「清樂軒無出頭,串班黃鶴樓」

與北投軒社相關的俗諺,多是軒社間相互揶揄。俗諺指唭樂社每次演戲,老是演洪秀子的角色。而唭樂社也不甘示弱,揶揄清樂軒老是演《黃鶴樓》這齣戲。

 

 


 

課程:博物館研究所 107-1 博物館與無形文化資產專題

教師:黃貞燕老師

交流對象:陳碧玉女士 / 北投新樂社社長

訪談小組:朱筱琪、徐家瑋、陳之曦、張育君 / 修課同學

 


 

※本文轉發自 網站 北投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