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參訪報導
2022-09-25
報導者/ 蔡宜璇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參訪報導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參訪報導

2018年11月2日微雨的午後,在教學深耕計畫的支助下,陳佳利老師(下稱陳老師)帶領「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修課同學參觀「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此次參訪活動先由博館所校友王湘雯館員進行導覽,並在導覽結束後由陳老師主持討論。

 

《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主視覺 / 婦女救援基金會 供

 

穿越時光走廊:看見二戰下女孩們的故事

 

導覽員首先從建築開始介紹:位於大稻埕的百年老房與慰安婦阿嬤年紀相仿,仔細一看牆面,會發現一個個小亮光拼湊出一幅畫,正是受難者宛女阿嬤的藝術創作,從洞中透出的光,也象徵著阿嬤們在黑暗中隱微但堅定、溫柔的力量。進入時光走廊的兩側,分別是歐洲與亞洲在二戰時的影像資料,除了四起的戰火,也看見那時正值青春年華的阿嬤與安妮,概括地描繪出對於那個時代的想像。

 

接著,一樓的展示空間讓同學們了解慰安婦制度的由來及招募制度,並透過三位來自臺灣不同族群慰安婦阿嬤的故事,讓觀眾看見他們在歷劫後一步步重新走出陰霾的堅毅力量。陳老師也透過展版標題「沒有人是真正自願的」來提醒同學在博物館展示中下標的智慧,該標題巧妙地顧及史實與受難者心情,並引導觀眾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思考,有些阿嬤因家境清寒而選擇前往戰地服務,是否算是真正的「自願」?

 

進入安妮的內心世界

 

前往二樓的樓梯模擬了通往密室的書櫃,象徵著即將帶領觀眾進入密室,窺見安妮與密室成員們的故事。二樓展示空間以大量的木造窗戶及隔板作為展示的主視覺,展示日記的空間則讓同學們感覺像是真的走進了安妮家,踩踏地板時發出的咿呀聲,也直接讓人聯想到當年的受難者在密室中的小心翼翼,並在這樣的時刻與當年的密室成員產生強烈連結。展示內容上則透過安妮的日記,帶領觀眾思考歧視的形成及戰爭下的人們共同面臨的困難抉擇。

 

進到三樓的閣樓空間明顯變得較昏暗陰冷,展間中央聳立著一座四面的鐵片建築裝置,分別營造出安妮房間、阿嬤房間、集中營大門及慰安所遺址等意向,搭配兩部口述影片,供觀眾在該空間中遊走時,思考自己在這些歷史事件中的位置,以及未來面對歧視事件時,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二樓展區透過窗型裝置展現安妮日記 / 婦女救援基金會 供

 

當代議題的反思:二戰受難者之安妮與阿嬤的對話

 

導覽結束後,同學們也進行了精采的討論。在展示內容上,有同學表示許多論述容易將歷史中的受害者英雄化,但在這個展示中卻讓人感受到安妮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有喜怒、愛恨、活生生的「人」,並拉近了自己與安妮間的距離。也有同學分析了日記選文中透露的性別意識,安妮透過探索自己的身體與認同,擁抱了自己身為女性的角色。更有同學認為能從阿嬤與安妮的展示中感受到生命力,即使身處在黑暗中,依然淡淡地散發著人性光輝。而在女力空間中展示阿嬤的創作,也讓觀眾有機會更直覺地感受受難者的藝術治療過程與自我探索的成果。

 

在展示空間上,許多同學表達三樓反思空間帶來的強烈感受,如展示使用的鐵片材質和黑暗的色調讓人接近並體驗受難者曾經歷過的淒冷,也有同學細心地解析鐵片裝置擺放的方位,似乎也象徵著安妮與阿嬤受害時所處的不同心理狀態。然而,也有同學指出無法明確理解展示欲傳達的內容,以及展間較為擁擠、陡峭,對於身形寬大者或身心障礙者造成許多不便。

 

三個小時的參訪課程在同學們的熱烈討論中畫下句點,特展開啟了同學和安妮與阿嬤的對話,也讓觀眾在博物館場域中有機會與課堂學習的人權課題進行思考與應證。博物館要如何呈現受害的婦女及人權議題?阿嬤和安妮的故事能帶給觀眾什麼感受?阿嬤家以溫柔堅定基調,藉由受害女性的遭遇及創作作為展示的主軸與內涵,也帶給同學思考人權展示的新視角。

 

觀展後,同學們對該特展議題進行討論 / 蔡宜璇 供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7-1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專題

教師:陳佳利老師

展覽:《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