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演講】「礦山藝術季:讓藝術成為一個開啟對話的可能」演講報導
2022-10-02

【課程活動/演講】「礦山藝術季:讓藝術成為一個開啟對話的可能」演講報導

【課程活動/演講】「礦山藝術季:讓藝術成為一個開啟對話的可能」演講報導

黃金博物館作為金瓜石的地方博物館,從建立時便被期待透過博物館功能結合社區的力量,將金瓜石的礦業文化、人文記憶與聚落紋理保存、傳承並活化。為此,黃金博物館在與新北市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合作下,開始舉辦「礦山藝術季」,期許透過藝術做為媒介,為金瓜石地區的發展帶來新的機會。本次專題講座《礦山藝術季:讓藝術成為一個開啟對話的可能》邀請活動策畫團隊成員的曾譯嫻及藝術家林辰勳,以在地參與者和參展藝術家的不同視角分享兩屆藝術季與地方對話的過程與成果。講座主軸以藝術季作為博物館的「新」方法,重新思考博物館如何走入地方並進行持續且有效的地方對話?以及藝術創作如何進入社區實踐地方關懷?

 

曾譯嫻學姐向學弟妹們介紹自己在礦山藝術季的經驗 / 博物館所所長 黃貞燕 供

 

藝術季的地方對話進行式

 

礦山藝術季自2020年活動起始至今,不斷試圖打破地方與博物館的藩籬,試圖處理在博物館框架下無法處理的社區議題,期盼孕育出和地方對話的場域。講者譯嫻身為在地參與代表的角色,她指出不同於一般藝術季肩負振興地方的角色與目的性,此地區已有豐富的觀光資源和文化遺產,但過往經濟型態的改變造成人口流失,使得地方知識的生產和交流漸漸地產生斷裂。因此,博物館以藝術季的形式,透過資源的提供、藝術家的介入開啟與居民對話的平台和合作的空間,回應居民的期待並嘗試在過程中找到社區新的可能性。

 

相較於首屆藝術季以吸引外界目光為目的,第二屆活動的聚焦對象由外轉內,以社區里民為主體,透過居民委託藝術家的合作模式,讓藝術作品乘載了常民記憶與地方情感。以2021年「回憶修復師」藝術創作為例,透過徵集地方里民具有回憶但破損的日常物件,以日本傳統工藝修復手法金繼進行非功能上的外觀修復與藝術詮釋。藝術家林辰勳將創作動機與常民物件的修復行動做為結合,同時亦修補委託者回憶中的缺憾,使得藝術創作更具有地方參與的意義與關懷。

 

2020年「礦山藝術季」主視覺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供

 

藝術季的地方參與與實踐

 

此外,博物館透過藝術季所帶來的擾動社區與動員的能量,促進不同的人們(在地居民、藝術家和博物館)連結的產生,藉由藝術季的共同參與,形成了新的關係。藝術季的擴及則影響了更多的地方居民,在與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亦同步強化地方參與者對於自身歷史的認同和在地知識系統的生產。講座最後,策畫團隊也期盼在歷時兩屆藝術季的地方能量累積,能讓藝術與地方的對話持續深根並且萌芽。而藝術季的實驗性作法,不斷嘗試擾動地方詮釋的話語權與文化再現的固有框架,並進行自我檢視並且以地方認同作為反省的參照,或許可做為一個博物館活動參與地方最佳的自我實踐。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10-1 博物館與地方專題

教師:黃貞燕老師

講師:曾譯嫻/九份金礦博物館館長、林辰勳/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