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校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系列(一):與石俱進-時間推移下的石間
-
活動時間
2021年11月8日
-
活動地點
新北市貢寮區 馬崗地區
-
關鍵字
聚石成牆、砌石築屋,石頭屋是馬崗人就地取材的建築,我們挑選了五張照片,從石頭屋的建材原料開始,進而述說起造房屋的各式砌築工法,及保護房屋的特殊技藝-颱風石與石牆,終而歷經時序遞嬗,見得被水泥等現代建材包覆的石頭屋。石頭屋在馬崗,顯現其有「厚度」的歷時性,還有人與地的緊密關係。
石頭屋的石頭打哪來?
臨港街道旁的巨石,幾年前還隱沒在一旁的林投樹叢中,經過一番整治,雖然已盤踞在路肩相當顯眼之處,可是匆匆路過的遊客可能難以想像,眼前這塊不起眼的石頭,可能就是剛剛作為背景拍照打卡的石牆之原始樣貌。
石頭屋的石材,有些取自於當地,有些則從鄰近地區搬運過來。原本遍佈於村落周遭觸手可及的建材,隨著柏油路面的鋪設與建港工程,幾乎被剷除殆盡,僅存少數隱沒於植被間的石頭意外倖存,成了如今遙想百年前村落地景的見證。
欸~為什麼石頭屋的排法都不一樣?
在馬崗漫步,經過的石頭屋都是獨一無二的,眼尖的人會發現每面石牆皆大相逕庭,有的石頭是平擺、有的石頭是斜放、有些則感覺毫無章法。
石頭屋的砌法大約分成三種,轉角處常用的的平砌、牆面的人字砌或是亂中有序的亂砌。石頭屋的製作曠日耗時,從選材開始就是一大考驗,有錢的家族可以購買船上的壓艙石放在房屋的轉角提供房屋穩固的基礎;有人丁的家族可以在海邊搬運大石頭,由打石師傅再製,而沒錢沒丁或太晚建造的家族只能撿海邊的雜石與較輕的珊瑚當作建材,準備好石材後,取用在地的蚵殼、稻禾與、沙子與水混合製作填料,透過不同的砌法使石頭彼此緊緊嵌合,撐起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家。
房子凸出來的東西難道不是晾衣架嗎!?
馬崗漁村的房子邊緣,總會看見一截凸出來中間有個洞的房樑,並與地板大石用繩子綁緊連接,外地人看到有人猜是晾衣架、掛燈照明亦或是晒漁網的,但它的用途可沒那麼簡單。
颱風來臨前,城市小孩最在意的總是到底有沒有放颱風假?但生長在臺灣極東之處的馬崗先民,可沒心思在意放假與否,「馬崗」- 充滿岩石與瘋狗浪之地,颱風天時浪更是打到令老練漁民害怕的程度,怕房子被風浪捲走,也擔憂家人的生命安全,因而有了用以固定房屋防止吹走的「風颱石」聚落紋理,也象徵著聚落居民與環境共存的巧思。
什麼!馬崗也有萬里長城?
在馬崗臨港的道路旁,矗立著一道道石牆、且比一般牆壁更為厚實,這些石牆擁有防風與防浪的雙重作用,多以人字砌與平砌的工法錯落建成,並在石縫間填補更多的石塊以達致更好的防風效果。石牆之上設有颱風窗,為馬崗先民觀測颱風浪湧的瞭望窗,用以防患未然。走進牆後的民宅前院,強勁海風不再凜冽吹拂身體,耳際也幾乎感受不到風聲。一道道石牆濱臨海岸形成「海防最前線」,庇護馬崗人的起居安全。
咦!石頭屋的石頭在哪裡?
這幢粉刷白漆的房屋,在吉和宮附近,原為一座石頭屋,可從房屋旁的石建牛舍略見端倪,如今馬崗也存在著像這樣的複合建材築構,不同建材同時見容於一幢建物,體現房屋從最早的茅草屋頂、磚石屋頂,再到房屋外牆覆上水泥的歷時性。儘管時序遞嬗,馬崗人仍舊恪守房屋必須穩固防風。複合建材雖然是馬崗沒有被指定為聚落建築群的理由之一,然就如同逐然寬厚的外牆,越顯見其在不同時代下的生活痕跡,存在的是牆體建物、也是時間的厚度。
課外參訪:馬崗招待會所|走讀與共展行動
領隊教師:黃貞燕老師
交流對象:林奎妙 / 石在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