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小世界Small World」北美館台北雙年展參訪報導
2024-05-09
報導者/ 廖俊凱 編輯者/ 黃昱儒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小世界Small World」北美館台北雙年展參訪報導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小世界Small World」北美館台北雙年展參訪報導

參訪前於「小世界Small World」主視覺前的大合照 / 廖俊凱 供

 

博物館研究所由楊育睿老師開設的「藝術詮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描述藝術品的能力,透過移地教學並結合學術理論,讓學生能精準地透過文字和語言詮釋藝術品的形式、主題、概念等,將自己所見的現象適切地轉化並表達出來。本次至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移地教學,亦是扣合博物館所學習理論與實踐並進的宗旨,課程督促同學將所學應用在實地參訪的經驗中,增進博物館人與社會的連結。

 

北美館「小世界Small World」雙年展

 

移地教學參觀當日,修課同學與老師相約在台北美術館,所選定的展覽正是國內藝文界的大事—第十三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Small World」,並請北美館專業的導覽老師,帶領瀏覽雙年展的作品。

 

由於展件豐富,導覽老師帶著我們快速瀏覽了部分展覽,除了育睿老師事前請同學聚焦的作品之外,王衛〈鏡子〉、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拉哈.塔貝特〈十一個破碎海洋〉…等都是本次行程關注的作品。在意猶未盡的導覽行程中,充分感受到雙年展展件的多元豐富與國際觀。創作者的國籍、文化背景不同之外,展出作品的媒材也令人目不暇給,是修課同學們很好的學習場域,得以立即將課堂所學習的藝術詮釋技巧與觀點付諸實踐。

 

導覽實況 / 廖俊凱 供

 

藝術詮釋的理論與實踐

 

而回到研究所課堂中,聚焦在幾個藝術家與作品的討論上,報告的組別針對雙年展的作品進行藝術詮釋,也帶出許多深刻的討論。赤瀨川原平提出的「超藝術湯馬森」,透過路上觀察、日常物攝影,混淆慣常的審美機制,來重塑鏡頭下看似無意義的框景(framing),讓觀者從構圖、色彩以及現成物的組合中拼湊並詮釋自己的意義。透過意義與無意義、功能與去功能之間模糊地帶操作,藝術家打破了藝術的框架。

 

赤瀨川原平攝影作品 / 廖俊凱 供

 

英國藝術家約翰.史密斯透過影像反覆對電影本身發出深沈叩問,作品的概念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嚼口香糖的女孩〉用低成本、隨機的影像配上彷彿導演般的旁白,混淆影像的真實性,更進一步將影像的多方角色(演員、導演與觀眾)玩弄於影像言語言與符碼之間。同樣玩弄影像的金範以〈奇觀〉和〈馬騎馬(仿效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兩件作品,以幽默、簡單的手法引起影像真實性的討論,剖析影像被傳播、理解與製造的過程。

 

金範,2008,〈馬騎馬(仿效埃德沃德.邁布里奇)〉 / 廖俊凱 供

 

李亦凡藉由創作〈難忘的形狀〉反思自己的創作,思考自身作為一個新媒體影像創作者所使用的媒介、創作方式、隱形的預設以及衍生的道德倫理問題等等,透過與觀眾對話式的劇本打造詼諧的影像,將深刻且迂迴的問題巧妙轉化並融入其中,帶領觀眾在似真似假的虛擬世界中反思新時代的創作媒介。

 

從焦點選件中則可以觀察到許多作品持續地揭開藝術與媒介本體論的討論,檢視用以創作的媒介,質疑媒介所創造的真實性、媒介背後的權力關係、媒介本身被預設的功能或審美意義等等,不斷打破框架與拓展邊界。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藝術詮釋
教師:楊育睿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