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嘉義市立美術館「由林成森」展覽參訪報導
2024-06-22
報導者/ 嚴麗 編輯者/ 黃昱儒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嘉義市立美術館「由林成森」展覽參訪報導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嘉義市立美術館「由林成森」展覽參訪報導

嘉義市立美術館2021年《由林成森 – A Rhythm of Tree Forming the Forest》特展主視覺 / 嚴麗 供

 

2021年10月16日,黃貞燕老師帶領博物館與地方專題課程修課同學到訪嘉義市立美術館,在策展人蔡明君老師的導覽下,參觀年度第四檔展覽「由林成森」。此檔展覽由蔡明君老師負責進行當代藝術家進行邀展創作,呈現當代藝術家對林業歷史的多元視角,陳湘汶老師則以館藏畫作呈現前輩畫家對嘉義林業的觀察,回顧嘉義木業歷史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變遷,以及林業發展對城市景觀與居民生活的影響。

 

展覽設計:往返時空的身體感與藏在細節中的故事

 

展覽中未設置多媒體互動裝置,但卻能從藝術作品及空間的巧妙設置,感受到在過去與當下穿越的身體感受。在嘉美館展區中,作品《入山》以樹皮布圍出檜木樹頭造形,樹皮布的質地與投射的光影,讓人有彷彿身在檜木林中的身體感受。嘉義製材所內的航照圖,則能讓人理解過去製材所空間的對應位置,想像過去木業設備的規模,感受沉浸在歷史中的身體感。

 

《入山 Into the Mountains》/ 嚴麗 供

 

展場內的視覺與燈光設計也藏有細節故事,展覽開端的以燈光設計營造光線自樹縫灑下的感覺,流動型的半透明展牌寓意杉池和光線的意象,展覽主視覺中則錯落嘉義林業常見的樹木種類,種種設計細節都能呼應展覽主題,提供觀眾豐富的展場體驗與想像空間。

 

《時空重置計畫Ⅰ Replacement of Time and Space I》/ 嚴麗 供

 

地方美術館中的地方:跳脫線性敘事,以藝術感性共鳴

 

「你們如何分辨博物館和美術館呢?」,蔡明君老師在導覽開頭即向大家提問。相較於歷史主題展覽中,多以歷史進程為軸發展線性敘事,或以大事年表鋪陳,力求讓觀眾先對展覽主題具備基本歷史認識,再進入展場深入理解展覽故事。「由林成森」雖然以展名指出此次展覽與嘉義木業歷史有關,但展場中並非以林業相關歷史介紹展示手法,而是直接以藝術作品闡述藝術家對於林業歷史的詮釋,讓觀眾透過藝術家之眼,感受到他們對於山林中動植物生活的關懷,引導觀眾看到林業發展對城市景觀、山林生態的影響。

 

相較於敘事型的歷史博物館展覽,嘉美館作為希望回應地方文化的地方美術館,以藝術闡述歷史的展示策略,能避免觀眾在大量歷史資訊中感到疲乏,藝術品創作亦較無「明確傳達正確歷史知識」的包袱,藝術家透過作品傳達的感性詮釋,讓觀眾更容易從感受中產生理解和共鳴。

 

然而,於本特展其中也需反思到,若觀眾無對嘉義林業歷史脈絡和相關歷史空間的認識,可能會較難理解藝術作品的指涉對象,進而較難結合歷史詮釋與藝術轉化的作品涵義。對於歷史知識與藝術轉化的平衡問題,或許可以在不同定位的展覽間進行更多引導、串聯,例如2021年底在嘉義製材所動力室開展的「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中,即對林業歷史與延伸發展的人文風土有深刻闡釋,若能利用展場指引、導覽活動引導觀眾觀看多元取向的展覽,觀眾便有機會在藝術和歷史的相互對話中,透過理解過去思考自己的當代關懷。

 

《木頭進化史 Evolution of Wood》/ 嚴麗 供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博物館與地方專題

教師:黃貞燕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