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國立臺灣博物館「林野:力的交界」特展參訪報導
-
活動時間
2024/04/23
-
活動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
關鍵字
藝術詮釋修課師生於博物館大廳合影/王詩婷 供
本次「藝術詮釋」課程參訪來到國立臺灣博物館於鐵道部園區所舉辦的「林野:力的交界」特展,此特展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老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臺博館所共同策劃。展覽梳理臺灣林業開發歷程,邀請觀眾從中看見臺灣介於平原與山林之間——「林野」的邊界治理和人文生態變化。
以藝術史材料詮釋林野的多樣性
策展團隊認為「林野」為臺灣環境史的關鍵詞,然而林野的破碎、多元與複雜性該如何定義與詮釋呢?為此,展覽三個展區巧妙地以三幅臺灣藝術史上的代表畫作為引子,分別是呈現 19 世紀末清代邊界族群交易的風俗圖《番社貿易圖》、郭雪湖的膠彩畫《圓山附近》表現日本時代臺北郊區的淺山景緻所隱含的地方與國家間的角力,以及記錄滿載木材的輪船於淡水出航,由陳澄波所創作的《滿載而歸》。藝術家描繪的眼前風景,為歷史展覽帶入視覺性材料,讓觀眾能對照展場物件和文獻,看見不同時期人們如何交流,並與自然環境互動,以及藝術家的取景和構圖,如何反映當時人們對於林野的想像。
「林野:力的交界」特展導覽實況/王詩婷 供
有趣的是,歷史展覽中藝術史材料的呈現,不同於藝術展覽強調藝術家之表現手法與作品之藝術性,其更加著重的是畫面元素如何呼應歷史。從藝術家所描繪與再現的自然中,得以觀察到族群交易的商品有別、邊界植物林相的變化、甚至臺灣與世界的木材貿易往來之繁盛。然而,我們也須留意藝術史中所描繪的自然,往往有著人為意識的介入,正如所謂「保育」的概念,也有人為治理的考量,藝術家可能因應當時的社會風氣與政治環境,有意識地選擇將哪些特定的風景納入畫作之中。
「林野:力的交界」特展導覽實況/王詩婷 供
融入互動元素增加展覽趣味性
此特展於各個展區皆搭配主題及展出內容,設計相應的互動環節。例如將《平定臺灣戰圖》其中一幅描繪林爽文於淺山躲避清軍追捕的「生擒逆首林爽文圖」,製作成大型展板,並邀請觀展者像用放大鏡般仔細瀏覽畫面細節,認識歷史的來龍去脈;或設計限時打地鼠的遊戲裝置,讓觀展者扮演巡山員,守護森林資源,打擊不斷出現的違法行為如濫墾、濫伐、防治病蟲害等。本展結合具遊戲性的互動和適度的動手操作,讓多為靜態展示的歷史展覽更添趣味。
「林野:力的交界」特展限時打地鼠遊戲裝置/王詩婷 供
結語
此次國立臺灣博物館「林野:力的交界」特展於歷史展覽中加入藝術史材料,並以文案引導觀眾從藝術史和社會史兩種視角觀看作品,讓觀眾從中遙想藝術家創作當時的社會脈絡,與藝術家所見的風景。此展呈現策展團隊對藝術作品所提出的詮釋觀點,為曾經的歷史補充細節,即使並未實際展出原作,且作品畫面之真實性亦需大量研究考證,其藉由藝術史材料添加視覺焦點與討論熱度的手法,是策劃歷史文獻類展覽可以參酌的案例。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藝術詮釋
教師:楊育睿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