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花東地區博物館參訪系列(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花東地區博物館參訪系列(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花東地區博物館參訪系列(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2020年11月24日,我們來到由伐木林場轉型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進行參訪。當時天空下起傾盆大雨,使得偌大的園區多了幾分清冷,實在難以想像這裡曾聚集了超過2000人的繁榮生活光景。爾後,我們跟隨導覽員的腳步踏進中山堂,迎面而來的檜木香氣才終於喚起「摩里沙卡」的印象,即是一座白天林業繁忙、夜晚相揪看電影的熱鬧山城。

 

當產業成為歷史,我們如何去想像它曾經的光彩?

 

在兵分二路的參訪歷程中,導覽員賴先生並非在地人,較以常民生活的角度來介紹林田山聚落,儘管在園區內仍有不少伐木產業的痕跡,例如拉倒木的木馬、宿舍、醫療室及雜貨店舊址等,但他更側重解說木雕的展示空間。另一個導覽員鄭先生因父親任職該文化園區的廚師,而曾在此居住數年,因此他主要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產業來進行介紹。鄭先生指認醫務室角落的小型消毒器,說明物資缺乏的年代,針頭經過蒸汽消毒後便可重覆使用,以及1972年那場全國知名的大火後,工人上下山都要檢查攜帶的菸與下山的菸頭數量是否一致。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一處/本課程攝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永續課題

 

以社區意識轉型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此刻也正面臨遊客下滑的困境。雖然空間復舊仍可感受20多年前居民自發蒐集文物的用心,但該文化園區的勞動人口逐漸老化,似乎難以抵抗產業消逝、聚落人口外移的記憶斷層。現已搬到光復鄉居住的鄭先生,提醒我們到花蓮玩,除了林田山,也可以到附近欣賞石雕、參觀糖廠。這是否意味著「摩里沙卡」難再固守林業本位,而須思考與鄰近區域共榮,才有新的可能嗎?抑或它應該重拾30年前曾被居民否決的「森林遊樂區」模式,興建更多集中式遊憩設施(如飯店)來匯聚人氣嗎?無論何種發展,面對林業記憶如何永續傳承、為何傳承,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林田山林場簡介/本課程攝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9-1 博物館規劃與管理

教師:廖仁義老師、陳佳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