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研討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2023-10-06
報導者/ 陳宛柔 編輯者/ 黃昱儒

【課程活動/研討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課程活動/研討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研討會主視覺/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舉行/林琮穎 供

 

 

本活動名稱為「2019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其他單位主辦,於十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在科工館舉行。其研討會的論文發表程序分為數個子題,筆者主要參與的是第二天的議程,選擇的場次為「博物館社會功能」和「博物館教育」,分別有兩場,共四場。以下會先闡述參與的整體感受與觀察,再細項說明關於各博物館友善平權的活動,最後分享延伸思考。

 

筆者選擇的四個場次裡十二位發表人剛好皆為博物館工作者,分別為研究、教育推廣、公眾服務部門的館員,因此筆者在過程中得到許多實務資訊,擴及的面向包含友善平權政策、軟硬體設施、活動規劃、導覽解說、館校合作等。以下將著重分享友善平權的內容。

 

少數群體的文化參與權

 

首先為臺史博的「視障參觀服務手機應用程式—愛聽臺史博」,導覽內容為常設展,設計人員試圖了解研究員展示物件想傳達的核心,轉化為口述影像,再應用行動引導科技定位觀眾的位置,感應後播放鄰近展示物的口述內容。再來想要提的是淡水古蹟園區所進行的無障礙空間規畫與導覽活動,因為古蹟建築限制較多,所以一系列添購設施與平權導覽活動規劃就是希望改善這樣的問題,另外,還在解說時提供多國語言的資料給移工照護者。

 

因博物館教育課程的啟發,筆者認為友善平權服務並不局限於身心障礙者,其內涵是顧及社會上的多元組成,而這樣的關懷才真正是平權。在研討會中也有聽到其他案例,包括科學類博物館關心女性觀眾的參與,以及有些館所正在努力的高齡者觀眾服務,希望可以不同類型觀眾的立場去排除進入博物館的障礙,不管是物理上的,還是社會結構的。

 

博物館的友善平權政策之推動

 

這場研討會並不是以友善平權為主題,但仍可以在為數不少的發表中聽到相關的內容,顯見這是當代博物館需要處理的重要課題,也是當代社會需要在不同面向考慮與深植的思考方向,諸如公共政策、環境規劃等。上述案例中,發表者們都有提到許多待改進的部分,筆者因此連結到自身的經驗,也曾經在博物館現場工作時,遇到因為導引人員訓練不足而造成視障觀眾不舒服的情況。期望未來更多的討論可以使博物館內的平權政策與實務更加落實。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8-1博物館教育專題

教師:陳佳利老師

研討會:2019年博物館的當代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