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參訪報導
2025-01-07
報導者/ 王郁鈞 編輯者/ 陸璟賦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參訪報導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末日學校」特展參訪報導

本次由楊育睿老師帶領「後殖民藝術研究專題」課程同學至科教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參觀「末日學校」特展。 此參訪延續課程第16週「去中心化:酷兒與生態」的主題,以後殖民的角度討論藝術與科學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本次參訪也邀請科教館的林怡萱組長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暨參展藝術家顧廣毅老師進行展覽導覽,分享策展方和藝術家對於科學與藝術跨領域結合的看法,並以現場QA幫助同學更了解展覽概念。

 

(圖一)顧廣毅老師與同學分享《虎鞭計畫》在不同展覽脈絡下展出的差異。(王郁鈞/拍攝)

(圖一)顧廣毅老師與同學分享《虎鞭計畫》在不同展覽脈絡下展出的差異。(王郁鈞/拍攝)

 

「末日學校」特展共有七個單元,展出六組跨領域藝術家、設計師的作品,透過藝術作品從「科幻」的角度開啟觀眾對未來的想像。林怡萱組長強調,展覽七個單元並沒有規定的觀展順序,而是希望觀眾能在不同的單元中,以藝術建構起自身對於未來的想像和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藉由藝術和科學內容的結合,為科學帶入更多人文哲學面向的思考,並改變大眾認為科學一定有正確答案的誤解,創造不同看待科學知識的角度。

 

例如展覽中,林沛瑩、吳梓寧、郭向凌三位藝術家皆從「編織」的角度出發,探索在科學中與編織有類似概念的知識。林沛縈自新冠疫情開始關注人與病毒的關係,在〈感知溝通研究室〉展區中她以不同的毛線編織方式,呈現病毒的SARS-CoV-2棘蛋白結構,呼應在疫情期間人與病毒、人與人間的交織關係。而吳梓寧則以原住民的編織文化和基因編碼作連結,並進一步以電腦程式語言回應這些組合概念,透過生成藝術《基因織女》思考基因的組合和改造。除了概念上的編織,郭向凌的作品《髮》由香蕉絲編織出發,探索人和香蕉在時尚關係、身體實踐、生存議題的關係,並以人的頭髮作為香蕉肥料為例,由物質的親密性思考人與環境。

 

(圖二)林怡萱組長導覽〈關係織造研究室〉展區,為同介紹郭向凌如何有香蕉織去思考人和環境的關係。(黃祐紘 / 拍攝)

(圖二)林怡萱組長導覽〈關係織造研究室〉展區,為同介紹郭向凌如何有香蕉織去思考人和環境的關係。(黃祐紘 / 拍攝)

 

然而作品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又是如何傳遞給觀眾呢?林怡萱組長主任分享展覽策畫過程中,科教館方和每個藝術家團隊進行了多次的討論,在確保不過度詮釋藝術作品的情況下,於每個單元中規劃科學知識區和「互動工作坊」。

 

以顧廣毅老師主持的〈混種醫學研究室〉展區為例,顧老師的《虎鞭計畫》試圖以前端生物科技結合設計方法的跨域實踐,創作未來的混種生物,解決中醫醫療觀念與物種保存、環境保育間產生衝突。展區中除了呈現藝術作品,也介紹了中醫「以形補形」的概念和熱門的生物藥材,並說明這些被當作藥材的動植物的生存狀況和面臨絕種的威脅,幫助觀眾了解作品中自然科學內容。而觀眾最後能在互動工作坊中,重新設計屬於自己的「新本草綱目」,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實際體驗藝術家思考藝術和科學的方式。

 

(圖三)《虎鞭計畫》於「末日學校」的呈現。(王郁鈞 / 拍攝)

(圖三)《虎鞭計畫》於「末日學校」的呈現。(王郁鈞 / 拍攝)

 

(圖四)〈混種醫學研究室〉展區中,以《虎鞭計畫》概念設計的互動工作坊內容,讓民眾能透過學習單了解藝術家對創作的思考。(王郁鈞 / 拍攝)

(圖四)〈混種醫學研究室〉展區中,以《虎鞭計畫》概念設計的互動工作坊內容,讓民眾能透過學習單了解藝術家對創作的思考。(王郁鈞 / 拍攝)

 

林怡萱組長主任認為「末日學校」特展能以這種方式呈現,一部分要感謝藝術家對作品的呈現抱持開放態度。顧廣毅老師也補充,儘管作品在科學博物館的展示框架中,可能會被當作教具或被安排詮釋,但他仍是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因為更重要的是讓作品能和觀眾溝通並開啟更多的討論。

 

(圖五)同學實際操作〈混種醫學研究室〉展區的互動工作坊。於同學後方可見展覽中呈現科學知識的展版。(王郁鈞 / 拍攝)

(圖五)同學實際操作〈混種醫學研究室〉展區的互動工作坊。於同學後方可見展覽中呈現科學知識的展版。(王郁鈞 / 拍攝)

 

「末日學校」以當代藝術作品為科教館帶來不同的切入角度,帶領觀眾認識科學知識並想像未來世界。而本次的參訪為課程帶來另一種討論案例,以未來科學的角度去討論人和環境間的關係,從作品中看到人類如何擁抱不同的自然內容、以科學技術創造新的互動。結合課程中提及人與自然環境的尺度差異,展覽的內容更可以反思過往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方式,重新去看到自然科學如何能與人類產生新的關係。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13-1 後殖民藝術研究專題
教師:楊育睿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