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學生活動】2022年校友分享會系列(二)編輯夜未眠 – 如果雜誌是一座博物館
-
活動時間
2022/6/18
-
活動地點
Google Meet 線上會議
-
關鍵字
本所第七屆校友羅珮慈學姐,現任藝術家雜誌社執行編輯。在這次校友分享會,她從身處具知識生產特質的出版業經驗出發,分享如何轉化、活用博物館學習的養分。
「出版業」究竟是什麼呢?
出版業給人的印象,看似熱鬧好玩,但實際上是什麼模樣呢?學姐提到出版業是「販賣『內容』的產業」,內容或以書本、刊物、影片或電子書等樣貌現身,銷售量則是評估品質的指標之一。因此商業運作與理想同等重要,亦需持續取得二者共識。而具歷時性、公共性與社會意義的出版實踐,能促進人們理解、思辨,是出版人追求的理想。學姐更分享合作作者所言:「我們要出的書,要放在書架上十、二十年都不會被打趴。」可見出版業知識生產、思維形塑的力量。
出版業不只有書籍,還包含雜誌,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內容。以雜誌月刊為例,強調時下趨勢與議題分析,需要每個月與時間賽跑,仰賴與夥伴合作分工完成;而書籍則較深入探討一主題領域,篇幅也較大,需長遠規劃構想,編輯彷彿專案負責人,掌握各環節與進度,出版亦抱持不斷再版與銷售長虹的期待。
一本雜誌的誕生
人們總是想像編輯徜徉於所愛的展覽或書籍,有時找找錯字而已,但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學姐以自己的實戰經驗,深入分享雜誌編務與出版歷程。
一本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雜誌,稿件誕生前就已開始思考、審酌,稿件可能來自投稿寫手、老闆給稿、編輯採訪等,來稿經過審查並確定採用後,便會聯繫作者,進入編輯階段,稿件編輯完成,歷經排版、校對、印製、裝訂,在每月期限內發到通路上架,與讀者們相會。過程中,編輯是永遠的存在,學姐以「稿件、審稿、編輯、印製裝訂、出版、出版後」歸納說明,但大多階段都隱身幕後,上演「編輯夜未眠」或「博物館驚魂夜」的編務歷程,是我們平日看不見的編輯實況、藏在冰山下的世界。
為更深入洞悉編輯的世界,學姐帶領我們探索「編輯」的意義,並以她每月輪迴的行事曆相對照。編輯涉及「蒐集資料,加以鑑別、選擇、分類、整理、排列和組織」的過程,從事編輯工作,便身兼採訪者、品管者、溝通協調與內容介紹者等多重角色,需要洞察、感悟策展人或藝術家的內心,同時堅守美感與知識性的圖文呈現,過程中傳遞正確且重要的訊息,與各領域的專業者連結合作,包含翻譯者、攝影師、美術編輯、印刷、廣告、發行及媒體記者等,更因編輯親身採訪、理解,也扮演傳達、介紹內容的角色。在每個月的死線(dead line)前,不斷與各方溝通協調,並兼顧美學、內容與時間管理,還需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由此發現,編輯是出版的核心角色,需要與各種人協作,不僅是分工合作,還要同時看見合作者們合適的角色,像是面對不同的作者,便在合作、調整前進的過程裡,讓作者們更顯現本質性的美好特質,也讓內容適合雜誌的「氣質」,兼顧作者特質與雜誌風格。
如果雜誌是一座博物館
若以博物館視野觀察雜誌編輯,又如何分類編務,並活用、轉化博物館的知識與技術呢?以典藏技術觀察,蘊藏編輯個人學識、涵養與眼界,時事議題的掌握度,熟悉各類圖檔或資料庫、展覽資訊和各種作者名單,成為內容推進的基礎;以研究技術觀察,則要探究自己及作者撰稿的主題知識,有時還得化身社群小編與公關,搜查資訊、規劃宣傳;以展示技術觀察,雜誌內容便是核心,來自編輯過程討論與分類的呈現;而在教育技術上,透過販售與網路宣傳,讓觀眾置身其中,與內容產生對話。
「編輯力」是永遠的養份
在生動地比擬與分享尾聲,簡報跳進這句話─「年輕時當編輯,是一輩子的養分。」學姐與大家共勉,透過編輯工作,能養成在資料海中去蕪存菁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生活整理術,影響生活方式與態度,也養成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還能增廣見聞,立體地感知藝術的面貌,觀察大環境的藝術發展,看見不同的生命姿態,也接觸不同的思維模式。
編輯的力量,編輯的能力,人人都適用,不僅是職業,也是觀念、方法與規律,並涉及內容與風格之呈現,即使是經營自己的IG,也隱含編輯的成分。而在職場上,自身專業是豐富觀點的基石,學姐提到曾策劃大學美術館專輯,也與作者討論美術館、博物館行政等主題書寫,關於編輯實務工作能力,可於進入職場後再學習,但進入職場前的經驗與養分,更將影響自己長成什麼樣的人。編輯之路,令人心跳加速又無比迷人,需要十八般武藝,但或許並不真的那麼遙遠,從現在開始打怪,累積自己的學識與實力吧!
嘿!對編輯有興趣嗎?同場加映─學姐推薦片單:校對女王(2016)、重版出來(2019)、羅曼史是別冊附錄(2019)、法蘭西快報(2021)。
校友分享會流程表/本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