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產學合作/展覽策劃】2021陳武鎮藝術創作展之學生策展心得系列1
-
活動時間
2021年10月29日至12月19日
-
活動地點
國立中正紀念堂第三展廳
-
關鍵字
「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是中正紀念堂委託北藝大博館所陳佳利老師與彰師大美術系吳介祥老師作為共同策展人,並由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學生高郁媗、黃淥、胡鈞怡、黃加嘉、陳蘊如、張致堯協助策劃之展覽。以下為張致堯、胡鈞怡、黃加嘉的策展心得。
【策展團隊的話–致堯篇】
「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是我從香港來到臺灣,進入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之後參與的第一個展覽。在參與這次的策展之前,我對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可説是一無所知。然而,這個策展經歷徹底改變了我對臺灣的看法。
在所有作品裏面,我感受最深的,是家屬系列no.18無處可逃。每當看着畫作的時候,都會有種被壓迫的窒息感,很難想像當時的人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而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我知道這種無處可逃,並不只存在於畫作中,而是無數受害者與他們的家屬,甚至一般民眾的感覺。之所以會說我對臺灣的感覺徹底改觀,是我對台灣人的堅毅,以及重新振作的能力有所感悟。
經歷過如此的傷害,竟然能在戒嚴後短短二十多年,便成為一個發展迅速的民主國家,而臺灣對於轉型正義的追求,也令我十分震驚。的確,歷史已經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那些留下來的人的未來。我們策展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大眾重新反思對於白色恐怖時期遺留下來的傷害,以及彌補的方法,並期許如此的悲劇永遠不會再在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發生。
【策展團隊的話–鈞怡篇】
第一次認識陳武鎮老師的作品是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展板上,以油畫擔任歷史場景的配圖,因此這次以藝術與歷史的雙重角度切入的策展,讓我認識了不同的陳武鎮創作。
歷史系出身的我,在學期間只將白色恐怖視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畢業後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工作讓我認識了政治受難者本人與家屬,他們對我來從可敬的長者變成可愛的爺爺奶奶,又變成促使我前進的可靠人生前輩,白色恐怖歷史自此有了溫度與血肉。陳武鎮老師的藝術也是如此,他用感情來敘事,帶我們回到戒嚴時代的悲傷跟恐懼中、讓貼在油畫上的判決書不再是冰冷的文件。
正如策展人吳介祥老師的開幕致詞說:「陳武鎮老師用他的藝術的能力賦予這些生命一個形貌。」
最後感謝我的教育策展夥伴一起規劃推廣活動,也感謝導覽策展夥伴提供藝術角度的專業知識與觀點,我學習到很多。也希望來觀展的大家可以參加導覽,並得到一些助益。
【策展團隊的話—加嘉篇】
「實際看到作品只能用震撼來形容。」
或許這是在整個策展規劃的尾端,看到畫作掛上牆面之後,我唯一的感想。由於策展工作期間正巧遇到疫情嚴峻時期,使得團隊許多夥伴得在規畫完大致展務工作後,才能有幸看到作品實體。然而即便看了許多高清的圖檔、閱讀了許多關於白色恐怖的歷史資料,站在作品面前,依然感受到武鎮老師作品的魅力,其想傳達的情緒與畫面筆觸等帶來的視覺張力,我想還是很難被數位所取代的體驗。
在規劃本次展覽的過程中,閱讀臺灣過去許多人曾經遭受的經歷時,這些紀錄與記憶總是讓我不禁落淚,也促使我不斷地思考如何能夠將這些記憶,透過展覽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知道。如同武鎮老師所言,他用畫布紀錄了這些應該被記得的名字,而這次的展覽,我們也試圖藉由摺頁、語音導覽、教育活動和導覽等方式,讓這個展覽的意涵能夠更多元,對於藝術與歷史的感受能夠更深化。
最後也對我的工作團隊夥伴致上最大的謝意,彼此鼓勵也讓我學習到了相當多的知識,並感謝耐心一字一句修改我所寫內容的兩位教授。也想和在螢幕前,對於這個展覽有著好奇心的觀眾們說,若您有空,歡迎來一同感受藝術作品帶來的心靈震撼。
資料來源
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76137781574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912ac6b1-af61-48fd-b717-dd2ae29f4228 ,瀏覽日期2022年10月9日。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國家人權博物館
策展人: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吳介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藝術家:陳武鎮
策展團隊成員:張致堯、胡鈞怡、陳蘊如、高郁媗、黃加嘉、黃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