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產學合作/展覽策劃】2021陳武鎮藝術創作展之學生策展心得系列2
-
活動時間
2021年10月29日至12月19日
-
活動地點
國立中正紀念堂第三展廳
-
關鍵字
「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是中正紀念堂委託北藝大博館所陳佳利老師與彰師大美術系吳介祥老師作為共同策展人,並由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學生高郁媗、黃淥、胡鈞怡、黃加嘉、陳蘊如、張致堯協助策劃之展覽。以下為黃淥、陳蘊如、高郁媗的策展心得。
【策展團隊的話—黃淥篇】
為了策劃這次展覽,我與策展團隊的夥伴們,閱讀了許多關於白色恐怖的文獻資料。越是接近歷史,越能清楚看見白色恐怖如何在陳武鎮老師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刻痕。我們意識到在情治單位的監控之下,陳武鎮老師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辦法自由創作,使他的創作年表上有大面積的空白。我們選擇在空白之中填上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案件統計圖表」,提供藝術家長年的壓抑與噤聲的社會背景。
在製作完年表之後,陳武鎮老師的話語:「等了三十多年,刑法一百條廢除了,黨外運動的社會氣氛,也才讓我感覺可以開始創作我真正想畫的作品了。」便特別讓我感動。「言論/創作自由」不再只是一個抽象的口號或概念,而是藝術家真實的人生經驗。
陳武鎮老師深受白色恐怖的影響,但也運用藝術的力量把白色恐怖的歷史展開,讓離世的魂魄歸鄉,讓被消失的人現身,擁有被看見、理解的可能。他畫下政治受難者與從氣窗飛進牢裡的鳥,我在導覽時邀請觀眾一起伸展手臂,想像畫中受難者的心情:「他是不是也想跟鳥一樣自由地飛呢?」這幅畫後來成為一位小觀眾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因為他也想成為一隻可以自由飛翔的鳥。謝謝陳武鎮老師創作出這些精彩深刻的作品。
【策展團隊的話—蘊如篇】
「其實我就是那種對白色恐怖沒特別興趣也不太了解的年輕人。」如果要這樣形容從前的我,我是完全無法否認,但這個展覽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轉捩點。
籌備過程起初我的想法是,要如何將這段複雜的歷史和藝術中的情感傳遞給大家,所以不斷思考能引發大家興趣又能傳遞展覽中人權理念的方式,最後產出了摺頁。這中間當然歷經了許多困難,謝謝老師和我的夥伴們,願意相信我提出的設計理念並讓我做到了最後,這中間我收穫良多,能有這樣的機會是大家賦予我的,在這邊表達無限的感謝。
第二個對我來說很特別的地方是,這個展覽成為我碩論的田野。在不管是回收問卷或是訪談的過程中,大家的回饋讓我知道原來我不該畏懼與逃避這段歷史,或許我是有能力可以做點什麼的人。在這邊也感謝所有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的人,以及我所有的受訪者們,除了謝謝你們義不容辭地答應成為我的研究樣本外,你們的回饋對我而言也是很大的激勵。
最後,我想向陳武鎮老師、陳玉珠老師以及這條路上所有的前輩們表達我的尊敬與感謝。我很喜歡留言牆上的一句話寫道:「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我想我接下來最先可以做的事,大概就是好好把論文寫出來吧(笑)。總而言之,這篇完全是我的個人感謝誌,沒什麼深入的內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策展團隊的話-郁媗篇】
在中正紀念堂做這個展覽,有點像神奇寶貝訓練師,一路上收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不同於在同溫層中轉載無數的網路文章,展場中的觀眾有的是觀光經過的一家大小、有的是人權與歷史專家、有的是熱心帶著全班參觀的師長、有的從來對於白色恐怖避而不談、有的則認為轉型正義是胡說八道。但不論是任何人,在陳武鎮老師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感動、都能感受到歷史的重量。 然後我們開啟討論,稍微鬆動本來堅守的立場。
藝術作為歷史的載體,可以訴說陳武鎮老師心中的無奈與冤屈。那是什麼能夠反省過去,把前人所留下的自由價值傳達給大眾? 隨著這檔展覽順利地結束,我想我也找到了其中一個答案。 雖然「回到判決的那一天」結束了,但是轉型正義、甚至是空間轉型的議題,都在進行中。在為展覽畫下逗點的同時,讓我們一起執筆寫下更重視人權的未來。
資料來源
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76137781574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912ac6b1-af61-48fd-b717-dd2ae29f4228 ,瀏覽日期2022年10月9日。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國家人權博物館
策展人: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吳介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藝術家:陳武鎮
策展團隊成員:張致堯、胡鈞怡、陳蘊如、高郁媗、黃加嘉、黃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