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參訪之展示設計規劃座談會
2023-03-10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參訪之展示設計規劃座談會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參訪之展示設計規劃座談會

2020年11月4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邀請吳聲明建築師(下稱吳建築師)到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舊址,下稱阿嬤家),分享規劃阿嬤家室內設計的緣由與過程。吳建築師從阿嬤家的建築前身談起,介紹阿嬤家的空間設計如何與女性、和平與人權等元素結合。

 

一次煙火的綻放:用設計理念緬懷阿嬤

 

吳建築師與其設計團隊以「Herstory」為核心,運用一些意象來貫穿整個展示空間,如陪伴阿嬤的「扶手」,並串連阿嬤的過去、現在未來。為什麼使用扶手呢?建築師以小桃阿嬤牽著秀妹阿嬤的照片作為例子,說明阿嬤之間的相互倚靠及陪伴,而「扶手」就像是我們牽著阿嬤的手、陪著阿嬤們觀看著她們的生命歷程與故事,同樣的也是她們陪伴著我們了解這段歷史。

 

除此之外,建築師巧妙地將阿嬤的故事融入空間設計中。例如,一樓庭院的藝術作品「生命樹」,為藝術家林文貞所創作的紙雕作品所轉製,其中內容刻畫著阿嬤們的生命故事,是阿嬤家的精神象徵,同時也是阿嬤家有重大活動時記者會舉辦的場所。二樓最重要的元素「蘆葦之歌」,以上千根透明管來象徵二戰期間的軍事性奴隸,更以59根紅銅管象徵願意挺身而出的阿嬤們,參觀者將手置於銅管下即能看見阿嬤的姓名照印在手心中,彷彿承接了屬於阿嬤的故事。

 

由此可見,吳聲明建築師所操刀設計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就如同阿嬤們一樣秀外慧中,擁有精緻的硬體,其中所描述與詮釋的歷史更深具意涵,從建築到常設展及特展的設計,阿嬤家不只是述說軍事性奴隸歷史的空間,更是阿嬤們及參觀民眾的療癒場所。

 

吳聲明建築師與博物館所師生們進行交流/葉家妤攝

 

 

戰爭下女性歷史的交會

 

阿嬤家甫開館時即吸引了許多民眾參觀,滿足民眾對於該當代議題的好奇心。然而明星效應消失之後,阿嬤家的館員開始思考如何將阿嬤與新議題連結。因此,阿嬤家與荷蘭「安妮之家博物館」合作,經瑞士安妮法蘭克基金會授權,舉辦「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建起戰爭下不同族群女性受害者的對話橋樑。

 

該特展以密室為主題,並將安妮日記的內容印於黑色窗框形狀的展板上,建築師團隊希望觀眾能夠從密室與窗框製造出的迷宮中,體驗安妮受困無助與無奈。在閣樓中,建築師將阿嬤與安妮的元素交織成一個由四堵牆圍起暗室,一面牆為安妮寫日記的書桌,由窗戶看出去對面的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大門;另一面為阿嬤的房間,由菱格窗看出去對面的則是花蓮的慰安所防空洞,象徵著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對望,暗室內部貼滿了鏡面的不鏽鋼,觀者於暗室外圍向內觀看時,可以透過看見鏡像的自己。藉此,建築師說明在人權教育之中,大部分只強調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角色,然而在歷史不斷重演的悲劇之下,其實多數的人都是沒有作為的旁觀者。因此,觀眾如同歷史的旁觀者,而旁觀者也應當共同承擔歷史的共業,並透過展覽形式置身其中。換句話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觀眾在詭譎氛圍之中,能夠有所省思。

 

再見阿嬤家

 

如今,阿嬤家面臨著休館與搬遷的問題,或許只會很難在聆聽這些阿嬤家的生命故事。阿嬤家的出現如曇花一現,短暫帶來社會對軍事性奴隸的關注,同時卻因經營管理、疫情等諸多問題。隨著該議題的熱度下降,阿嬤家拆除的決定,使部分人覺得十分惋惜。例如,吳聲明建築師表示很希望能與夥伴共同將阿嬤家承租下來,儘管可能另做他用,但還是希望阿嬤的身影能夠繼續留在大稻埕迪化街中。曾任財團法人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於2016年設立阿嬤家的團體)的陳佳利教授也試圖讓該基金會可以回心轉意,保留設計師為阿嬤盡心力的心血。

 

無論未來是否有人承租了原先空間,抑或是婦援會回心轉意,筆者希望仍有人持續為阿嬤及人權議題發聲倡議。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在臺北大稻埕的舊址/葉家妤攝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在臺北大稻埕舊址/葉家妤攝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9-1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專題

教師:陳佳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