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花東地區博物館參訪系列(四)白米木屐博物館
2023-04-21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花東地區博物館參訪系列(四)白米木屐博物館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花東地區博物館參訪系列(四)白米木屐博物館

「雖然叫白米社區,但我們沒有產白米啦!」導覽員蕭玉珠自嘲地說。未參訪前,我們也以為「白米」應如其名般美麗、純樸。而事實上,白米社區是由來此討生活的工人組成,較少傳統家族世居;社區緊挨著運送礦石的道路,放眼即可見礦石加工廠,不難想像80年代這裡的落塵量曾是全國第一。

 

白米社區的永續課題:傳統文化的傳承

 

環境汙染縱然造成人口外移,但也是居民著手改善環境、促進社區發展的開始。1997年的社區博覽大會,白米社區以「木屐」為主產品創造近60萬元的銷售佳績,在休閒娛樂的浪潮下,便開始以木屐作為特色產業吸引人潮,對內則以「社區合作社」維護就業機會。當天從簡報、遊戲設計、清晰且流暢的展示與導覽中,仍可感受「白米神話」的名不虛傳,只是,隨著觀光產業競爭者日增,白米木屐也面臨嚴峻考驗。

 

林瑞木理事長在簡報中談及未來營運展望,其中的「社會企業」模式,意味著白米將從「社區營造」進展到「社會關懷」面向。但它如何能在地方社區實踐呢?長期人口外移、內部成員流動頻繁及行銷手法需要不斷創新,都挑戰著「白米2.0」的下一步。不過,我們在文化館確實讀到這份與時俱進的能量-文化館的木屐產業介紹,除了木料、工序、匠師生命史外,更多篇幅側重在「木屐演進」上-從老師傅自發製作各種逗趣的創意木屐,連結到傳統產業創新,如現代設計比賽中獲獎的木屐款式,彩繪木屐等。敘事讓已消失在現代生活中的傳統木屐,仍不失當代新意。

 

白米木屐博物館/岳宸萱攝

 

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社造風潮曾在台灣創造出一個個活力社區,但往往隨著主事者的老化而停滯,鮮少如白米社區堅持20多年仍不放棄突破。參訪最後,我們詢問木屐客棧工作人員-林瑞木的妹妹,得知目前合作社是以時薪人力維持經營,投入者多半抱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心態在努力。或許是這份精神,使得觀光潮退去後,仍有不少慕名造訪的散客(如我們)前來學習那份堅持,並持續關注白米的發展。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9-1 博物館規劃與管理

教師:廖仁義老師、陳佳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