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北投溪場域環境與人文研究踏察
2022-10-02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北投溪場域環境與人文研究踏察

【課程活動/校外參訪】北投溪場域環境與人文研究踏察

林智海在北投誕生、成長的純正北投人,從小深受北投溫泉博物館保存運動影響,耳濡目染,對社區、家鄉有強烈認同感。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期間,進一步接觸自然資源管理、資源保育、社區營造及環境教育等議題,並於2012年投入家鄉的反對北投纜車運動,與朋友共組「青年不北纜」,思考、找尋地方發展與觀光之間如何共處。

 

反北纜行動結束後,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以一般的營利公司方式成立了「北投說書人」,持續以健全「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及居民培力為目標而努力,透過導覽的方式、社會企業的角色與環境教育的角度,不只是連結旅客與在地人的關係,更期望讓蒞臨的朋友關心北投小鎮的均衡發展。

 

以老照片說明新北投車站與新北投溫泉區的歷史。

 

日人進入前的北投

 

「北投」地名出自於凱達格蘭族的「Pataauw」,意謂女巫:凱達格蘭族是當時分佈於北台灣最廣的平埔族群。當時的社會與水的互動關係密切,諸如漁撈、打獵、採集、飲水等,也發現今日我們所稱的「北投溪」與其他的溪水性質不同(氣味、溫度),沿溪而上至地熱谷,終日煙霧繚繞的地熱谷讓族人相信此地是女巫施法的聖地,不輕易靠近。清朝官員郁永河著的《裨海記遊》,又名《採硫日記》,描繪了17世紀臺灣的風土民情。當時漢人採硫,在此地種植的稻米也難以存活,故認為含有硫磺的水具有毒性,因此也不親水。

 

日人與北投溫泉

 

溫泉之所以具有療效的原理為提高體溫、促進新陳代謝以排除體內毒素。臺灣溫泉文化的開端:平田源吾渡海來台,感受北投溫泉療效,1896年三月在北投溪畔創設「天狗庵」(今加賀屋旁天狗庵史蹟公園),為北投的第一家民宿(溫泉旅館)。日本政府也透過校外教學,推廣北投溫泉觀光。瀧—野溪中的瀑布溫泉:溫泉水沖刷形成的瀑布、水潭和石平台,可容納多人,作為野溪溫泉浴場的天然沖澡地。(過去共有五瀧)。臺北市政府清淤工程將北投溪中的石礫清除,讓今日的瀧與週邊場景看起來不太相似。

 

北投溪與北投石復育問題

 

溪包括在很龐大的水系當中,溪流(北投溪)其實是像手指、樹枝一樣,由源頭(大屯山)匯結至最大的河流(淡水河),然後流向海洋。礦物的生成需要深層的環境條件,例如水的流速、水的純度、礦物量程度、時間長度等,如果只是將自然資源保留區圈劃起來,卻沒有做相應的環境維護(如排放白磺泉至北投溪,降低/稀釋了水中鐳的濃度),同樣會影響北投石的結晶與復育行動。環境是彼此共存的,水是流動的,因此環境保育需要做的是帶狀的、面狀的保育,單看一面向是不足的,應以整體生態系統維繫為目標。

 

智海老師藉由簡單道具測試北投溪水之酸鹼性。

 

北投環境議題的再思考

 

林智海透過任務小卡的功用—讓學員透過踏查時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眼光(魚類、農民、蚊子、日本人、垃圾、觀光客等),換位思考北投環境議題。同樣一條河,當我們用不同角度去看,便會有不同的功能、風貌和重新思考的面向。對於人來說,可能是生活品質的代表(居民)、難得可親水放鬆的地方(遊客)、生財工具(溫泉業者)或灌溉資源(農民)。同樣一條河,當我們以不同時代中不同的人物切入,也會產生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過去的日本人和今天的日本人,來到北投,又有什麼樣的心境和想法?1969年至1995年,居民是如何看待北投溪與之下的磺港溪?

 

透過踏查時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眼光,換位思考北投環境議題。

 

 

透過剪報報導,可以觀察出不同角色如何詮釋、看待這一條存在於自己生活中的溪流、環境和土地利用。一個東西、事件,有很多不同的面向,端看我們如何看待它,它可能是被許多記憶、不同的理解所拼湊起的整體。運用不同的「眼睛」(生活的、歷史的、生態的、生物的…)觀察北投溪,可以建構起很立體的觀點和地方記憶。不論是在公共議題還是環境議題上,必須清楚知道我們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思考,而後影響了我們的行動。

 

於好藝時光進行反思與討論。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7-1新博物館學思潮 課程

教師:張婉真老師

交流對象:林智海 / 北投說書人

 


 

※本文轉發自 網站 北投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