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學習成果】2018展覽《鏡投・近投》開幕
2022-10-01
報導者/ 曹洛

【課程活動/學習成果】2018展覽《鏡投・近投》開幕

【課程活動/學習成果】2018展覽《鏡投・近投》開幕

本課程與北投說書人林智海老師合作,以北投溪為場域進行微型的生態博物館建置計畫,從「北投溪場域環境與人文研究踏察」開始,學習環境人文面向的思考;而後進行環境資源/遺產的調查,選擇認為值得「典藏」的藏品(自然物、人工物或思想物等),加以記錄、說明其價值所在,透過指導老師的修正及課堂間的討論,嘗試創造符合當前社會環境的生態博物館型態與內容。最終,以微型展覽的方式於北投好藝時光展出共同討論之計畫成果,為一種學校整合在地社區資源及知識的社會參與行動。

 

 

《鏡投・近投》展覽開幕現場,本展覽由「新博物館學思潮」修課同學共同完成,中為指導本課程的張婉真老師

 

 

展覽計畫緣起及行動方法

 

《鏡投・近投》以北投在地人陳明章老師為北投火車站所創作的臺語歌曲〈心愛的老車站〉作為開幕序曲,歌曲不僅唱出北投的溫度,也暗示著團隊的感激之情,謝謝這樣具有環境人文厚度的北投將大家連繫在一起。指導老師張婉真老師於致詞中說道:「《鏡投・近投》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完全在課程中產生的,並且在學期中開展。課程帶著同學從微型生態博物館的觀點去進入、認識、了解北投,一開始僅預計以博物館研究的角度做一份調查報告,但不知不覺之中便形成了這次的展覽,一路上雖走得辛苦,但每一步都是由同學們自主規劃、最後完成的。陳慧慈老師及林智海老師在課程中的大力協助,引領同學們對北投這個地方從陌生、接觸到開始有些瞭解,更是本次展覽的研究基礎。」

 

 

此次擔任特別指導的北投說書人 林智海老師(左二)

 

 

串連北投地方,凝聚在地認同

 

特別指導林智海老師也提到,北藝大與北投雖在同一地理區域,在過去缺乏合作機會,終於透過各種計畫在今年相遇,更促進了彼此對於北投這個地方的認同感。「我們也想透過與學校的計畫,將這些地方串連起來,發揮更大的力量,所以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合作。」展覽透露了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所見、體會、經驗與記憶的北投,拼湊出北投真實的樣子。同時我們也可以進而去思考什麼是我們的生態博物館?北投未來的生態博物館所呈現「藏品」的會是哪一些?

 

陳慧慈老師在致詞中繼續回應北投與北藝大的連結,「在這一、兩年,我真的很高興,認識了張老師、貞燕老師還有昨天才在鳳甲美術館認識的徐老師,我漸漸發現到北藝大的這些老師們是北投向外拓展非常重要的媒介。同學們在生命中的某段時光來到北投,開始對這個地方有所接觸、認識和研究,最後做成這樣的展示,我想,在北投的這些記憶和元素會對於你們未來的經歷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我也期待北藝大未來有更多的教學活動及學術研究可以繼續和北投結合在一起,謝謝你們願意將心思放在北投這塊土地上。」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的陳慧慈老師與觀眾討論展品內容

 

 

因視點轉換而生的新發現

 

由於觀察視角的不同,在地的北投人可能因為熟悉而難以發掘新的事物或觀點,展覽《鏡投・近投》所呈現的「旅人所見」,或許能夠使北投人對於故鄉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展覽以卡爾維諾於《看不見的城市》書中的一段作為楔子:「城市的綠色外緣和深埋的地下湖的黑暗輪廓彼此重疊;看不見的地景範圍限了看得見的地景;在陽光下活動的每件事物,都由包容在岩石的石灰質天空之內的晃漾波浪所推動。」其實也說明了展覽主旨,意味著北投那些看不見的過往與看得見的顏色、形狀,層層疊疊交織出了今日的北投,然後透過攝影,濃縮了這些不斷建構著的新故事。

 

 


 

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107-1 新博物館學思潮 課程

教師:張婉真老師

策展團隊:王晴薇、王譯慧、何平、李宏愷、林昱伶、林桂甄、曹洛、郭惠珍、陳妍君、陳亞柔、陳盈儒、陳家莉、曾祥宇、黃星達、楊朵幼、賴憶婕(按姓氏筆劃排列)

 


 

※本文轉發自 網站 北投散步

※更多展覽資訊請見「鏡投・近投」粉絲專頁

展覽網站 | https://newmuseology.wixsite.com/beitou